科技提升效能 出行更加便捷

发布时间:2025-08-30
2025-08-30
字号: [小] [大] 【打印正文】
分享到:

北碚区蔡家岗街道同泰路,早高峰时段,小学生和家长乘坐“响应公交”出行(摄于7月24日)。

市民通过“响应公交”微信小程序预约后,公交车可按时到达预约站点。 记者 张春晓 摄/视觉重庆

关键词 智慧交通

交通畅通,是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重大课题。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强智慧交通建设,让市民出行更安全、更高效。

连日来,记者来到市公安局交管总队、重庆轨道运营公司等现场直击探访。

南岸区学府大道招商交科院路口

车过路口由以前10多分钟降至3分钟

8月25日早上8点,正值周一早高峰,记者来到南岸区学府大道招商交科院路口,这里3个多月前完成智慧交通组织改造。

记者到达时,路口处有4辆小轿车在同时掉头,还有4辆小轿车在排队准备直行通过红绿灯,整个路口交通井然有序,排队车辆并不多,仅需3分钟左右就可通行。

“以前车辆通过时间超过10分钟。”市公安局交管总队秩序支队相关负责人说,该路口兼顾行人过街、社会车辆通行、公交车辆进出站点、路口左转掉头等多项交通功能,道路狭窄、车流量大、交通组织复杂,是整个学府大道的堵点之一。

改造后的招商交科院路口拆除部分中央绿化带,并创新使用“复合型转向”的智慧交通措施,将原本的一个掉头车道扩展为两个,每个车道对应两个掉头开口,这样可以让4辆车同时掉头。路口还增设多车“串联掉头”LED屏,引导车辆快速有序实施多车掉头。在两条左转、掉头车道的旁边,还有一条兼顾左转与直行的可变车道。

此外,该路口的信号灯专门设置了最右侧公交车道的掉头红绿灯。以前公交车到达路口后需要变道到最左侧的掉头车道,增加了整个路口的拥堵,改造后减少了掉头公交车对主线交通的干扰。

同时,新的斑马线后移到单轨桥墩旁,并新设了安全岛,供过街行人站定等待。

据统计,该路口通过智慧交通组织调整后,掉头效率提升30%,路口整体通行效率也明显提升,有效缓解了学府大道高峰时段交通拥堵压力。

市公安局交管总队指挥中心

足球赛后一个半小时完成疏散

在市公安局交管总队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中心城区道路交通智慧管理应用实时显示全市各主干道的拥堵指数,以及正在执勤的交巡警、在路面巡逻的渝警骁骑等警力配置信息。

“这套应用归集共享了公安、交通、应急、气象等14个部门140类200亿条数据。”指挥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这些大数据,该应用还能查找“病灶”、分析“病因”、定制“药方”,就像是为道路做体检一样。

此外,该应用还能根据大型活动设置应用场景,对周边道路的交通信号灯、警力等进行信号配时、引导发布、一键派警等科学调度。今年6月10日在重庆龙兴足球场举行的2026年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中国队—巴林队”比赛时,这套应用对周边交通疏导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天下午4点过,球迷陆续抵达,应用发出提示,核心区域的车辆密度已经超过了阈值,距离足球场最近的体育小镇停车场也接近饱和,总队指挥中心和渝北区公安分局交管支队的指挥室通过该应用对正在现场执勤的交警下达指令,对核心区和管控区采取限制车辆进入的措施。

同时,该应用按照预案将现场情况通报给合作的百度、高德等导航软件运营商,启动了线路诱导措施,引导球迷前往周边停车场。

下午6点过,到达足球场周边的车辆达到峰值,应用根据预案下达了第二步指令,对分流区下达限流措施,现场执勤交巡警引导车辆沿着预先设定的龙源路临时停车区、渝江大道临时停车区等地停靠,没有发生大面积拥堵。

晚上9点过,球赛落幕,中心城区道路交通智慧管理应用再次启动。

根据预案和道路车流信息,应用对轩龙路、怡园路等重要路口的交通信号灯作出调整,增加离开足球场方向的绿灯时间。公安与公交公司提前联系好增派的公交车,载着球迷快速离场。到晚上10点半,5万多球迷全部有序离开,比预计的疏散时间提前了半个小时。

目前,该应用已在早晚高峰通勤、商圈景区秩序管理维护、大型活动安保等多个方面开展常态化应用,共计完成154个场景建设,治理道路978条,划定圈层239个,设置配时预案1420套,完善分流诱导信息125组,中心城区日均开展数字化调度30余次。中心城区高峰时段在网车平均减少5.7%,路网平均车速提升3.6%,管控响应时间从8分钟缩短至3分钟,管控见效时间从40分钟缩短至20分钟。

重庆轨道运营公司

借助“最强大脑”让出行更安全便捷

“注意!强降水警报来了,赶紧把这个预警信息传达到位,让大家快速响应。”8月21日上午,在重庆轨道运营公司综合运营协调指挥中心(以下简称COCC),值班主任紧盯大屏动态,安排工作人员将预警信息分层级分岗位分发到一线,以便启动相关应对机制。

作为轨道交通的“最强大脑”,其24小时不间断地对全网的列车运行、客运组织、防灾报警、信息收发等工作进行全程监督和指挥。近两年来,正是有了这样的“神助攻”,重庆轨道交通的运营组织效率与市民出行的便捷性得到了双提升。

“随着全市轨道交通线网规模不断扩大,仅由线路级控制中心负责管辖线路的调度指挥方式,已不再适应发展要求。”重庆轨道运营公司线网调度指挥中心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杨文学说,基于此,一个可集成线网所有生产数据及与轨道交通相关联的数据支撑平台系统——COCC应运而生。

记者在现场看到,大屏幕左侧显示的是当下时段重点区域的实时监控视频;中间显示着一张运营总览图,一旁跳动的数字显示实时客运量、重点车站客流量;右侧则展示着重点行车数据……哪条线路哪个站点人多人少、车况路况如何,一目了然。

“它不仅集合了重庆轨道交通全线网所有的600多万条生产运营数据,还具备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能够科学地匹配运能运量,预测各维度的客流等。”杨文学介绍,COCC按照功能定位可概括“四大中心”,即运营监察中心、应急协调中心、运营辅助中心、数据统分中心。

运营监察中心可对全网的行车、设备、客流等生产信息进行实时监视,全面掌握运营生产动态;应急协调中心可实现应急突发事件的处置和跟踪;运营辅助中心可通过智能分析决策实现客流预测、计划运行图编制等功能,大大提升工作效率;数据统分中心则是通过对生产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开发出指标驾驶舱、数字化报表等模块,为优化运营组织提供了有力的决策支持。

比如有大型演唱会时,COCC的工作人员就可以通过车站视频,实时监视散场后相关站点的客流情况,参考系统中获取的进站客流人数,结合当天的列车运行计划,综合研判是否需要加开备车满足乘客出行需求,并将研判结果及时通知线路控制中心,由其开展调度处置。

“工作日、双休日、节假日的列车运行图都不一样,需要根据客流、设备等数据进行不定期更新。”杨文学以运营辅助中心为例介绍,原来手工编制一套图需要两天,现在根据区间运行时间、站停时间、折返时间、上线列车数,十分钟左右就可以快速自动生成一套列车运行图。

不仅如此,COCC还与市交委“交通大脑”平台实现了数据交互,打通了与市气象局等单位的数据接口,发生极端恶劣天气时,可通过数据分析研判和应急处置流程,将信息“上传下达”,让多部门多层级做出正确的应对措施,提高轨道交通对气象影响的应对能力,有效规避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