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两江新区龙盛新城的赛力斯汽车超级工厂,机器手臂正在安装座椅。(资料图片)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8月29日,重庆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一场)。发布会上介绍了“十四五”以来,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系列新成效,2021年至2024年,重庆经济年均增长5.7%,成为中西部首个经济总量超过3万亿元的城市,人均GDP突破10万元。
与此同时,《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的战略任务全面落地,主要指标中经济增长等进展符合预期,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等13项指标进展超出预期。3400万巴渝儿女砥砺奋进,交出了“十四五”规划实施的优异答卷,为“十五五”加快迈向现代化打下了坚实基础。
产业创新双轮驱动
战略支点根基夯实
这五年,重庆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打造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的脚步提速。
“十四五”以来,重庆加快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2024年规上工业营收达到2.8万亿元,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8万亿元,笔记本电脑产量连续11年居全球第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量从2020年的4.3万辆增长至2024年的95.3万辆,西南铝研制的高性能铝合金材料成功应用于C919大飞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和从业人员均实现翻番,“制造强市”成为重庆的响亮名片。
“十四五”期间,重庆助力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材料3大主导产业集群向万亿级迈进,全市汽车产量增长超过了60%,赛力斯问界M8、M9稳居国内40万元级、50万元级车型的“销冠”;功率半导体产能居全国前三,晶圆产能翻了一番。
重庆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基本形成“软件信息、科技研发、工业设计、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等5个具有重庆辨识度、全国影响力的特色产业集群。软件业务收入每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去年突破了4200亿元、跻身全国“第一梯队”。
重庆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布局金凤等4大重庆实验室,高端装备机械传动等11个全国重点实验室,突破车规级芯片等关键核心技术,纳米时栅创造测量的“中国精度”,独角兽企业的数量跃居西部第一,万人专利发明拥有量实现翻倍,综合科技创新水平连续5年保持西部第一,全球科研城市排名从2020年第98位上升至2024年第40位。
重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1.6万亿元,全国城市排名跃居到了第2位。
此外,重庆发力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由344公里提升至582公里,璧山、江津实现和中心城区半小时便捷通勤,渝东北、渝东南相继迈入高铁时代,黔江一小时可达中心城区,城口县结束了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外电入渝等重大工程成功解决了全市迎峰度夏用电缺口。
改革攻坚开放扩容
内陆枢纽能级跃升
这五年,重庆努力扩大高水平开放,加快打造内陆开放综合枢纽。
“十四五”以来,重庆滚动实施290多项“三个一批”重点改革项目,全面完成国企、园区开发区、政企分离改革和国有资产盘活突破,首个一级央企总部在渝成立,实现“零”的突破。
如,重庆以数字重庆建设为牵引,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西部数据交易中心从无到有、再到跻身全国数据交易第一梯队,落地全国首笔数据资产抵押贷款;推动劳动力等要素高效配置,2024年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8.9万元/人,比2020年提升28.6%;深化“一件事一次办”改革,为企业群众办事节约60%以上的时间、减少70%以上的环节。
同时,重庆以数字赋能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在全国率先建成投用市域一体建设、两级管理、三级贯通的公共数据资源体系,AI赋能构建地下管网、高楼消防等数字孪生系统,有效应对2024年18轮强降水和77天破纪录高温天气。
重庆还聚力“三攻坚一盘活”改革,率先完成园区开发区优化整合,园区开发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约占全市的90%;纵深推进国资国企改革攻坚,5批次19组市属国企完成重组整合,今年上半年,全市国企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同比增长4.4%、8.5%,发展质效持续向优。
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为牵引,重庆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目前,西部陆海新通道跨区域运营平台实现沿线省区市全覆盖,“渝车出海”持续提速,落实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要求,2024年在渝世界500强企业达到322家,比2020年增加26家。
新加坡已成为重庆最大外资来源国,东盟成为最大贸易伙伴,新设白俄罗斯、缅甸驻重庆总领馆,新增友好城市10对,中欧班列(成渝)开行数居全国第一,西部陆海新通道通达127个国家和地区的574个港口。
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包容山城温情彰显
这五年,重庆努力创造高品质生活,践行“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重要理念。
近年来,重庆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完善适应人口变化的公共服务配置和供给机制,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
推动兜底性社会保障更加公平,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27.8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稳步提高最低工资、残疾人“两项补贴”、优抚对象抚恤补贴等标准,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610万人,基本医保参保率稳定在98%以上。
推动基础性公共服务更加均衡,全面落实育幼等9大民生领域85个服务事项,深化双城经济圈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就业等领域32个协同试点事项实现同标办理。
推动普惠性民生服务更加优质,学前教育普惠率达95.2%,区县域医共体实现所有区县全覆盖,护理型养老床位占比提升至67.4%,每千人口托位数提升到4.3个。
推动多样化社会服务更加可及,全市“四馆一中心”常态化免费开放、年服务群众超8000万人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34.3%、人均预期寿命增至79.72岁,较“十三五”末提高1.87岁。
同时,重庆正在启动打造100个左右全时域、全龄段的“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就近解决教育、养老、看病等需求,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舒适的幸福生活。
此外,重庆还每年滚动实施15件市级重点民生实事,医检互认、新生儿登记等“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彰显智慧城市的民生温度,“背篓专线”“扁担轮渡”“潮汐摊区”饱含烟火山城的包容和温情。
环境也是民生。五年以来,重庆全力建设美丽重庆,单位GDP能耗优于全国平均水平3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定在325天以上,城乡黑臭水体实现动态清零,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连续8年保持Ⅱ类,提质建设“两岸青山·千里林带”190多万亩,全力守护一江碧水向东流。
重庆还持续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升居民获得感。近五年来,主城都市区与山区库区人均GDP的比值从2020年的1.71∶1缩小至2024年的1.66∶1,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从2020年的2.45∶1缩小到去年年底的2.24∶1。
双城经济圈建设成效显著
“三中心一走廊”迈向共赢
今年既是“十四五”收官之年,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实施的收官之年,双城经济圈“三中心一走廊”建设成效显著。
重要经济中心建设实现新跨越。川渝两省市地区生产总值从2020年的7.36万亿增长至2024年的9.68万亿,今年有望突破10万亿,五年迈上三个万亿级台阶,对西部地区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是产业,“川渝造”已成为中国制造响当当的名片。
拿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来说,依托中国长安、赛力斯、四川领克等整车企业,川渝汇聚600多家零部件企业和超300家相关软件企业,实现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3大系统、12大总成、5个部件全覆盖,区域本地配套率达80%。
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新成效,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11家,比如,重庆医科大学和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共建的代谢性血管疾病重点实验室,研创人体分子显像核心技术,促进相关疾病诊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西部金融中心建设实现新发展,2024年成渝两地金融业增加值超4500亿元、占GDP比重达8.2%,成渝金融法院作为全国首个跨省域集中管辖金融类案件的专门法院,累计办结各类案件超3万件,结案标的超过550亿元。
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实现新突破,川渝每年互访游客超过1亿人次,区域内文旅资源联动越来越密切,比如,“资足常乐”品牌标识日益凸显,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较2019年分别增长34.4%、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