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重庆日报记者从市生态环境局获悉,市委宣传部、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等14部门联合印发《重庆市美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了我市在美丽城市建设方面的六大主要任务。
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六大主要任务分别是:提速推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高城市生态宜居品质、切实保障城市环境健康安全、加快提升城市数智治理效能、分层建设城市各类“美丽细胞”。
其中,在提速推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将强化国土空间规划统筹引领,完善国土空间治理体系,推动“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攀高向绿,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建立绿色高效交通运输体系,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建筑,深化国家低碳城市建设,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创新、气候投融资等试点,持续加大绿色产品供给。到2027年,我市单位GDP能耗较2020年下降16%,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占比达到100%,城市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4.5%以上。
在持续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方面,将严格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全面推进幸福河湖建设,大力开展长江、嘉陵江、乌江“三江”干流和重要支流入河排污口整治,建设美丽河湖;以强化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减排、应急减排,推动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协同控制,持续提升重点行业企业环保绩效等级;不断深化建设用地污染程度分级和用途分类管理,推动受污染地块绿色低碳修复。到2027年,我市将累计建成幸福河湖100个以上、美丽河湖50个以上,空气质量持续改善,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
在稳步提高城市生态宜居品质方面,将统筹推进生态廊道、通风廊道、城市绿道、景观廊道及基础设施一体布局,持续开展中心城区“四山”生态保护和“两江四岸”治理提升;深入开展城市餐饮油烟智能监管和深度治理,积极探索噪声污染治理新模式;持续开展城市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调查、观测与评估,加强重要物种和特殊生境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体系建设,坚定不移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工作。到2027年,我市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0%,城市声环境功能区夜间达标率稳定在85%以上,新增历史文化名城2个以上。
在切实保障城市环境健康安全方面,将多渠道多水源保障城市饮用水安全,提质建设全域“无废城市”,实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固废环境监管等专项行动;加强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全链条监管,持续开展“白色污染”减量行动,加强电磁辐射污染防治等。到2027年,全市环境健康风险源得到有效管控,实现“无废城市”建设总体水平全国领先,海绵城市达标面积比例达到65%。
在加快提升城市数智治理效能方面,将加强数智赋能,深化拓展“巴渝治水”“巴渝治气”“巴渝治废”“政务·智慧河长”“政务·智慧林长”等重点应用实战成果;加强跨部门生态环境治理业务集成、数据联动和共享使用。持续优化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推进水、大气、声环境质量自动化、智能化监测,拓展“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提升生态环境质量预测预报水平。到2027年,我市空气质量预报准确率达到90%以上,生态环境满意度稳定在94%左右。
在分层建设城市各类“美丽细胞”方面,将鼓励各区县改革创新、先行探索,发挥在破解生态环境治理难题、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供优质生态产品、增进民生环境福祉等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以场镇整治提升为牵引,塑造宜居宜业美丽小城镇风貌,打造美丽城镇200个;引导街道(乡镇)、园区、企业、学校、庭院开展各类绿色、清洁、零碳引领行动,持续开展节约型机关、美丽医院等建设。
目前,九龙坡区、北碚区、渝北区、开州区、武隆区、忠县、秀山县、两江新区已被纳入第一批市级美丽城市建设培育名单,聚焦形成一批典型经验和创新模式,引领带动美丽重庆建设走深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