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重庆公安持续深化执法监督管理机制改革,探索构建与“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相适应的全生命周期执法监督管理闭环体系,筑牢公平正义“防火墙”,执法公信力连续5年保持97分以上,续创历史新高。
市公安局法制总队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重庆公安已建立接处警全要素可回溯机制,通过单兵、车载、无人机等移动图传设备,对群众报案、网上录入、网上记载、网上流转等处警过程实现可视化监督。
同时,市区两级公安机关情指、督审、法制部门随机对民警接处警执法过程开展线上抽查、线下督查等,并严格执行“日清周结月通报”制度,及时发现、纠正证据瑕疵、程序不规范等问题,将执法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流程再造
执法监督管理机制全程闭环
以前,对民警执法监督管理主要集中在事后纠错,即接到群众投诉后展开调查。
现在,随着执法行为的更加规范,对执法的监督管理也不再局限于事后纠错,而是向事中管控延伸。
今年2月,开州区公安局接市公安局环资侦总队案件线索,在工作中发现某机动车检测站在机动车检测中涉嫌篡改检测数据,可能涉嫌违法犯罪。
该案件作案手法隐蔽,专业性较强,且时间跨度大,相关电子数据取证难度大。由于案情复杂,开州区公安局随即启动法制部门同步上案机制,由法制支队指派专人对该案提前介入、随案作战。同时向开州区检察院商请提前介入,研究会商,统筹调度,以防止在执法过程中出现证据搜集不充分、证据搜集出现偏差等问题。
在法制部门和区检察院共同精准指导下,办案民警先后咨询相关专家,详细了解检测站的作弊原理,通过层层抽丝剥茧,最终完成侦查取证工作。法制部门通过案情分析,将该案定性为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
10月24日,犯罪嫌疑人彭某某、王某某、朱某某被开州区公安局采取刑事拘留强制措施。整个办案过程中,由于法制民警和检察机关提前介入,证据收集全过程规范客观,为后期法院量刑提供了准确依据。
开州区公安局在办理机动车检测造假案件中提到的法制部门“随案作战”,也是重庆公安的常态化机制之一,通过法制民警同步上案、检法协同,为重大疑难复杂案件办理提供全方位、精准化的专业指导和法律支持。
据统计,通过“随案作战”,案件处结平均用时同比缩短41%,案件质量优良率保持98%以上,行政复议纠错率1.6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此外,重庆公安还建立了执法问题常态整治机制,制定规范涉企执法办案工作指引、涉企犯罪案件管辖规定实施细则等制度机制20项,推出服务企业“高效办成一件事”27项,涉企信访、投诉量分别下降42%、29%。
数字赋能
打造“智慧监管”新方式
随着数字警务的蓬勃发展,重庆公安的执法监督数字化也进入了发展“快车道”。
近年来,荣昌区公安局积极响应数字重庆建设中AI赋能的发展导向,自主研发了“渝警法智”执法办案智能辅助系统,旨在为一线办案民警和法制审核民警提供全流程、场景化的智能支持。
今年2月,荣昌某公司报案称厂区电缆线及变压器铜排被盗,案件侦办过程中,专案组面对8名嫌疑人交叉作案、频繁更换车辆、刻意回避关键问题等复杂情况,审讯难度极大。
“渝警法智”系统此时发挥关键作用:在讯问周某、马某清等嫌疑人时,系统基于历史盗窃类案件数据,智能推荐“赃物去向”“同伙特征”“作案工具来源”等必问事项,并根据嫌疑人回答实时生成后续追问建议。
例如,在马某首次供述中回避“胖子”身份时,系统自动提示“是否存在未交代的微信联系人或异常转账对象”,引导民警聚焦其微信账单中的“!”符号,成功锁定第5名嫌疑人。经实测,该功能使笔录制作效率提升50%,显著提升了审讯的精准性与穿透力。
因案件涉及多名嫌疑人,以及5个区县40余起盗窃事实,办案民警需同步制作大量程序性法律文书,“渝警法智”系统内置的近50种法律文书模板为民警办案提供了强大支撑。
民警在完成讯问后,系统自动提取关键要素,一键生成《呈请拘留报告书》《提请批准逮捕书》《移送起诉意见书》等文书初稿。例如,在对最后落网的张某韬采取强制措施时,系统仅用3分钟即完成拘留报告书草拟,民警仅需核对嫌疑人身份、犯罪事实等细节,单类文书制作时间平均缩短超80%,且有效避免了因人工疏漏导致的法律适用错误,确保案件程序合法、流转高效。
通过“渝警法智”的“一键审核”功能,还对60余份笔录、200余张监控截图、百余条微信转账记录等案件证据材料进行了智能解析,自动识别出笔录时间冲突、辨认笔录缺少见证人签名等瑕疵。办案民警在系统提醒下立即补正,法制审核时间减少40%,实现了“问题不过夜、瑕疵不出卷”,为后续移送起诉筑牢证据根基。
市公安局法制总队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数字警务建设,重庆公安打造了市公安局执法监督管理中心,开发接警处警、受案立案、调查取证、涉企执法等十大功能模块,融合了警务指挥、网上办案、办案区管理、跨省涉企案管等多个民警侦查办案需求,形成了“市局+区县局+基层办案部门”三级联动、一贯到底的执法监督管理新模式,实现执法风险智能预警、监督管理精准高效、执法流程闭环管控。
在此基础上,重庆公安还创建了“AI+渝警法智”综合场景大模型,打造刑事案卷、行政案卷2个高质量数据集,实现查证、检测、指引、分析、生成五大功能,平均办案周期缩短50%。
针对道路交通执法,重庆公安创新研发了交管掌上“执法通”,在全国率先编制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范执法指引,细化942种违法情形取证标准,整合快速办理、执法监督、便民服务等6大类88项功能,全程留痕记录遏制随意执法,有效提升执法规范化水平。
“三项建设”
夯实执法监督基础
推进场所、制度、队伍“三项建设”,重庆公安从未放松。
近年来,重庆公安不断推动办案场所迭代升级,深化执法办案管理中心提质增效,落实集中办案,刑事案件和复杂治安案件全部进中心办理,现在,全市41个执法办案管理中心已实现规范化运行,执法效率提升了30%。在第11届、12届警博会上,重庆公安还向全国推介了执法办案管理中心建设的“重庆经验”。
制度建设上,重庆公安不断推动地方公安重点领域立法,出台重庆市养犬管理条例、水域治安管理条例和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公共安全管理办法,助力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
队伍建设上,重庆公安深入开展公正执法能力建设三年行动,通过公检法同堂集中式、正反典型案例回溯式、视频演示片教科书式等方式执法培训,培养更多会审查、能取证、懂诉讼的专家能手。
日前,市公安局“渝警大讲堂”开讲,第一期邀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专家作专题讲座,进一步树牢全警法治理念、增强法治思维、提升法治能力。
重庆公安还健全常态化规范化运行机制,修订执法监督管理委员会工作规定,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建立大监督联动协作格局,由执法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统筹,牵动法检司部门和公安纪检、督审、办案警种集体会商、信息共享、线索移交、案件复盘等,实现了执法监督管理内外协同、联动融合、集约高效。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