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谢性血管疾病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受访者供图)
由广域铭岛打造的吉利学院工业互联网实验室。(受访者供图)
今年3月,重庆大学锂电及新材料遂宁研究院完成自主设计锂硫电池中试生产线,标志着新一代锂硫电池离商用量产已近在眼前。
“重庆大学对锂硫电池的研究由来已久,但想要将样品变成商品,还需靠企业更近一点。”该研究院院长助理童成坦言。
就在重庆大学四下寻找企业的同时,遂宁也正在迫切地寻找技术。
“此前,数十家相关企业已在遂宁汇聚,但想要提升产业能级,还需要依靠科技创新。”遂宁市科技局副局长钱洪博介绍,重庆大学的科研资源、人才优势让遂宁“怦然心动”。
2021年10月,重庆大学正式与遂宁市“珠联璧合”,成为川渝两地携手创新、并肩前行的一个缩影。
近5年来,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变为精耕细作的“工笔画”,川渝两地在产业创新、科技创新、改革创新等领域多点开花,释放改革创新集成效能、塑造未来竞争新优势,不断夯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助推区域经济再上新台阶。
产业创新:
让300公里外的机器人“心意相通”
你敢相信,在重庆打开一台电脑,就可以洞察300公里外的领克汽车成都工厂吗?
位于重庆两江新区的广域铭岛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域铭岛)让这个场景变为现实。
众所周知,汽车生产制造所需的零部件有成百上千个,打造智慧物料系统成为提升整车制造效率和质量的关键。机器人运输,成为不少车企的选择。
但要打造机器人物流系统并非易事。
此前,领克汽车成都工厂就一度面临难题:由于机器人来自不同生产厂家,内部系统不同,难以进行统一调度。
怎么办?广域铭岛及时送上“解题办法”。
依托工业互联网技术,广域铭岛创新围绕该工厂汽车主机厂工业场景,量身打造数字化赋能体系,让不同厂家的搬运机器人“心意相通”,实现货物高效配送。
“通过数字化转型服务,领克汽车成都工厂从原先单一生产线只能生产一种车型,升级为一条生产线可同时混产4种品牌、多种颜色车型,生产节奏提升1倍,不到1分钟就能下线1辆整车。”广域铭岛协同创新与发展中心总经理赵银花表示。
眼下,乘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东风,川渝已建成我国第三大汽车产业集群,2023年汽车产值达7500亿元,整车产量329.5万辆、国内占比为10.9%,产能位居全国第一,拥有45家整车企业和1600多家配套商,全域自主配套率超过80%,成为产业创新主阵地。
依托科技创新的持续赋能,不仅仅是汽车产业蓄势而起,川渝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特色优势产业正阔步前行。
比如,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集群已成为全国首个跨省域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2023年川渝电子信息产业总规模达2.36万亿元,成长为中国大陆第三、全球前十的电子信息制造业聚集地。
又如,川渝装备制造业产业规模突破1.2万亿元,重庆已培育风电、轨道交通等多个特色产业集群,规上企业1100多家、从业人员18万人;四川集聚科研院所和规上企业达3000多家,在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领域持续发力。
同时,川渝还是全国第四大医药健康创新发展集聚区,是中西部医疗机构最密集的地区,正加速形成原始创新集群,携手打造具有区域带动力和全球影响力的医药产业新高地。
科技创新:
共建重点实验室实现双向奔赴
2021年9月,一名泸州的原醛(原发性醛固酮)患者带着一份检查报告,来到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重医附一院)求医。
这份报告很快引起该院内分泌科主任李启富的注意。
原来,原醛增加是引起代谢性血管疾病的罪魁祸首之一,而川渝人群因高油高盐饮食习惯,长期被这枚“隐形炸弹”威胁。但原醛定位诊断属于有创检查,费用高、技术难度大,此前国内只有极少数三甲医院在探索,临床诊断缺乏相关标准。
看到报告出自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李启富马上拨通了该院党委书记徐勇的电话。
素未谋面的两人一拍即合,决定推动成立“代谢性血管疾病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共享研究数据、病理样本、研究人才等科研资源。今年初,该实验室被正式认定为首批3个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之一。
该实验室研究员蒋宗哲表示,作为四川省重点实验室,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代谢性血管疾病实验室已建成西部最大、全国一流的糖尿病相关血管疾病研究队列;而重医附一院则拥有重庆市高校重大代谢性疾病转化医学实验室,培育了西部最大、全球领先的内分泌性高血压研究团队。
“过去,国内缺乏将‘代谢异常’与‘血管损伤’整合研究的省级重点实验室,代谢性血管疾病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的成立算是首个‘吃螃蟹的人’。”蒋宗哲感叹。
2023年,双方在著名国际医学期刊JAMA子刊上发表研究成果,在国际上首次建立68Ga-Pentixafor PET/CT对原醛患者的诊断效能与判断标准,重医附一院、湘雅医院等已陆续开展应用,有望成为未来原醛定位诊断的主要手段。
代谢性血管疾病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双向奔赴的脚步,正是川渝科技创新相互赋能的生动写照。
当前,瞄准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重庆与四川正同题共答、同频共振,共同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在创新平台建设、技术协同攻关、创新成果共享等方面持续发力。
在创新平台建设方面,川渝共建西部科学城、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联合布局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1个,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26家,中新(重庆)超算中心、国家超级计算成都中心等数据和算力相互开放。
在技术协同攻关方面,川渝新实施川渝科技合作项目97项,建成国省级技术转移机构114个,共享大型设备1.4万余台(套),1—11月两省市技术合同登记成交额达2877亿元、增长26%。
在创新成果共享方面,川渝已形成时速400公里高速列车节能辅助驾驶系统等一批创新成果;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已发现并记录人类观测到的最高能量光子;医用回旋加速器等取得全国或全球性首创突破。
改革创新:
新区“电小二”量身定制“处方” 为企业降低用电成本
作为川渝高竹新区的用电大户,四川欣悦精工科技有限公司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到国家电网川渝高竹新区供电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供电中心)寻求“最优解”。
“今年7月,供电中心给我们开出‘合理优化用能时段、尽量增加谷电比例’的‘药方’,每月减少电费2万元以上。”该公司负责人说。
供电中心营销部主任付杰,就是给企业“开方”的“电小二”之一。
付杰介绍,供电中心由国网四川电力和国网重庆电力共建,“在这里,新区企业可实现用电业务跨省域‘一窗受理、一站办理、一体服务’,遵循‘政策就高、成本就低’的原则使用四川电力,用电成本减少超两成。”
据介绍,供电中心已梳理川渝两地电力政策制度差异44项、统一40项,累计办理跨省业务107笔。
更让人惊喜的是,除了用电政策一体化改革落地见效,让川渝配电网“手牵手”的电力服务改革也成为现实。
过去,新区内四川邻水县和重庆渝北区茨竹镇配电网独立运行,供电协同性、可靠性不足。2023年5月,国网四川、重庆电力协作克服两省市电网建设政策差异、审批流程等问题,启动建设新区首条跨省联络线——10千伏马乐线与茨华线联络线路新建工程。
“这也标志着川渝电网在新区真正实现‘手拉手’,极端情况下电能可互供互济。”付杰介绍,工程建成后,新区可供调节的电力负荷将达到2000千瓦。
以电力服务改革为代表,当前新区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成效显著,吸引众多企业扎根这片热土。截至目前,新区入驻企业已达205户,投产89户,2023年规上工业产值达到58.55亿元。
以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川渝高竹新区只是双城经济圈创新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打造区域协作高水平样板的冰山一角。
比如,川渝还联合推进成渝外债管理便利化等试点,支持成渝两地企业共同参与一次性外债登记试点总额215亿美元,启动建设重庆市绿色金融创新改革试验区。
又如,川渝正着力推进市场一体化改革,加速完善“市场准入异地同标”便利化准入等机制,重庆、成都营商环境便利度均居西部城市前列,川渝两地外商直接投资到位资金占西部地区的50%左右。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