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销
当前位置: 首页>数字重庆建设>赋能高效能治理>城市治理>城市运营维护

渝中区化龙桥街道 坚持以人为本 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04-21 16:26
发布时间:2025-04-21 16:26
字号: [小] [大] 【打印正文】
分享到:

天地湖 摄/李显彦

4月18日,第二届化龙桥湖畔阅读生活节举行

上午,一位外籍人士在社区医院顺利、便捷地完成就诊;午后,快递小哥在24小时不打烊的“渝里相伴”便民服务点充电休憩;傍晚,居民们漫步半山崖线步道,俯瞰华灯初上的陆海国际中心……

在渝中区化龙桥街道,这些场景折射着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深层次变革。作为重庆首个国际化引领型现代社区试点,这里以“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为指引,紧扣渝中区“六个新高地”发展目标,构建起“一统四化九场景”治理体系,通过“人本化、数字化、绿色化、国际化”协同路径,书写出以人为本、智治为擎、绿色为底、开放为桥的治理答卷。如今,街道110项现代社区指标完成率达98%,一幅“人民城市”的幸福图景正在这里徐徐展开。

以人为本

托起“家门口”的幸福

“手机没电了?这里有免费充电线!”“老人摔倒了?3分钟到场!”在红岩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24小时亮灯的“渝里相伴”便民服务点集报警救助、医疗急救、骑手驿站、城市书屋等12项功能于一体。作为渝中区首家、全市第一批开放运行的党群服务“亮化工程”点位,这里不仅是群众口中的“家门口的安全岛”,更是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中“民生温度”与“服务精度”的生动注脚。

“我们以‘人本化’为核心打造‘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并构建‘4+9+N’创建架构,以党的建设、经济发展、民生服务、平安法治为四大支柱,九大特色场景如‘渝快智治’‘健康颐养’等精准对接需求,再将需求具象为一项项可触可感的N项服务。”化龙桥街道党工委书记付云介绍道。

街道的人本化治理,始于对“一老一小”的精准守护。李子坝“医养结合”综合体内,老人们享受着日间照料、康复护理等“一站式”服务;嘉博路社区的老年大学开设“手机课堂”,帮助老人跨越数字鸿沟;翡翠云阶小区的适儿化改造中,防滑步道、圆角座椅与儿童游乐区融为一体;积极推进教育托育设施服务建设,解决双职工家庭托管难题。

青年群体的活力是社区治理的关键变量。街道以“菁才时光”十大楼宇主题社群为纽带,创新推出户外运动、阅读分享、音乐合唱、慢跑健身等多元活动。在渝中人才公寓“泊寓”,1440套住房实现“职住一体”。“楼下是健身房、共享书吧,出门时有各种社群活动、创业沙龙,夜跑在天地湖畔”——这样的“化龙桥24小时”也映射着化龙桥青年们的归属感与幸福感。

街道还通过“社区合伙人”机制,将驻区单位、爱心商企、能人匠人、新就业群体等多类群体纳入“合伙”范畴,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

智治为“擎”

织密城市治理“智慧网”

在化龙桥街道基层智治中心,巨幅屏幕实时跳动着2.6平方公里内的人、事、物数据:企业天地车库的车位利用率、嘉陵江沿线的水位监测、各社区的工单处理进度……这套“141”基层智治体系,正以数字之力重塑城市治理范式。

立足数智执法,以“141”基层智治体系为底座,化龙桥街道创新“综合查一次”机制,并将其全面融入领导马路办公,推动应用场景迭代升级。2024年,各部门实施“综合查一次”组团式执法10次覆盖34项事项,执法效率大幅提升。同时,依托“执法+监督”数字应用与基层智治平台贯通,实现了执法工作一体指挥调度、闭环处置。

智治赋能还推动了跨区协作的“破壁”实践。通过“毗邻党建”机制,化龙桥街道与沙坪坝区土湾街道在基层治理指挥中心统一调度下进行联合执法,清理“三不管”区域违规开垦菜地,成为全区首个跨区协同处置绿地被占用案例。

数字技术也让治理更精细:企业天地区域曾因晚高峰网约车集中停靠引发交通拥堵。街道通过安装红绿灯、电子监控,改造地下车库规划网约车临停专区,以及“晚高峰网约车可免费停靠半小时”等举措,有效缓解了交通拥堵问题。

同时,街道还积极推进“城市一体化运营”智慧平台建设,引进专业社会企业,探索打造集社区居住空间、企业与城市空间为一体的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全域物业“一网统管”。

绿色为底

绘就山水城共生新画卷

清晨六点,红岩公园的半山崖线步道就已热闹起来。这处曾经杂草丛生的边坡,如今已变身成为深受市民青睐的晨练、游玩之地。“现在推窗见绿、出门入园,家门口的环境越来越美!”提及这一变化,红岩村社区的王女士幸福感满满。

向山而行,向水而生。街道以“消隐患、补功能、提环境”为目标,治理裸露高陡边坡。充分利用自然山水资源,以江岸、湖畔、山前、街角多样开敞空间为本底,建成红岩公园、天地湖公园等多个公园,同时完成了适儿化改造。并通过半山崖线步道串联起佛图关公园、李子坝抗战遗址公园,形成“通山达江”的立体畅行场景,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

绿色基因也深入了城市肌理。推进绿色建筑建设与改造,提高新建建筑中星级绿色建筑占比,对既有及老旧建筑实施绿色化改造;完善多层次绿色社区,在翡翠系列住宅绿地、印象城南北广场空地等地块,打造多处城市口袋公园、社区体育公园;加强海绵社区建设,消除辖区内涝风险,修复嘉陵江岸线生态,提升生态韧性。

同时,街道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比重,新建类采用节水型洁具,并定期对社区工作人员及居民进行低碳生活培训。如今,街道的垃圾分类准确率不断提高,绿色生活理念深入人心。

开放为桥

打造现代社区的国际化样本

“建议在社区医院系统中增加外籍人士全名录入功能!”在化龙桥街道居民议事会上,来自美国的德勤亚太业务增长部门高级顾问Brenna Hart先生和他的夫人Austin Finnerty女士提出的建议被当场采纳。街道居民议事代表也结合现代社区打造,现场提出社区医院招录英语会话高水平医生等建议,以方便国际友人沟通交流、就医、出行。这个细节,折射出街道国际化治理的开放胸襟。

作为全市唯一授牌的国际商务区所在地,重庆天地片区常住人口约3.3万人,流动人口约3.2万人,其中外籍人士150余人。如何让外籍人士“引得进、留得住、融得入”?立足“国际”视野,化龙桥街道给出创新答案。邀请外籍人士列席居民议事会,让其成为社区治理“编外智囊”;商业场景成为文化交融的载体,化龙桥新兴商圈引入茑屋书店、晗正奢品、PROGYMS保健氏等69家首店,打造“国际化+微循环”消费新地标;以“湖畔阅读生活节”“新年音乐会”为代表的众多融合国际范与传统文化底蕴的文化活动,更吸引了众多外籍人士参与,成为中外文化对话的“城市会客厅”。

从24小时不打烊的民生驿站到智慧闪烁的治理中枢,从山水相映的生态长廊到开放包容的国际社区,化龙桥街道正不断书写着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新篇章。付云表示,未来,街道将继续以民生需求为原点,以技术创新为杠杆,以绿色发展为底色,以开放包容拓格局,持续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化龙桥方案”,让治理更有精度,让民生更有温度,让城市更有活力。

我是“渝快小宝”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