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超大城市治理中“多头管理、资源分散、响应迟滞”等共性难题,江北区以“大综合一体化”为总牵引,通过治理资源重组、数字系统重构,打破部门壁垒、贯通治理层级、融合多元场景,在电动自行车管理、九小场所监管、道路空间治理、桥隧安全防控等重点领域形成全链条闭环治理体系。
当前,江北区正加速推进治理能力系统性变革,为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提供“全域集成、全时响应、全程可控”的实践样本。
AI智管杜绝电动车入梯
科技防线守护社区安全
AI精准识别、系统及时预警、信息同步直达……前不久,五里店街道蓝色经典小区的一位居民将电动自行车推进电梯,电梯内的智能AI系统立刻发出预警,电梯随即暂停运行。预警信息同步直达社区网格和物业公司,网格员唐天鲜和物业工作人员立刻前往现场查处,整个事件从隐患发生到处置完毕,仅用了不到10分钟。 “不少居民都喜欢用电动自行车作为代步工具,电动自行车被带进电梯上下楼的情况时有发生。”蓝色经典社区干部刘静告诉记者,社区网格员和小区物业工作人员会在巡查中进行宣传劝导,但效果不佳。
但如今,该小区内电动自行车进电梯的发生频次已大幅降低。“2024年底,蓝色经典小区内的20部电梯全部加装上了智能AI系统。”刘静介绍,小区居民只要把电动自行车推进电梯,电梯内的摄像头就会立刻化身“智能卫士”,即刻捕捉画面,借助AI算法,自动生成事件并报送至三级治理中心,并按照智能预案进行精准分派,接到指令后,工作人员会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劝导。
堵疏结合方能治本。通过系统数据分析,发现充电设施不足是问题根源。社区随即召开院坝会,采取市场参与、居民自治方式,在安全区域新增4套80组充电设备,彻底解决电动自行车进电梯难题。
记者了解到,该智能AI系统目前已覆盖江北35个小区、5处商业楼宇,共660台电梯,累计完成劝阻电动自行车进电梯事件931件。
筑牢九小场所安全防线
数字监管覆盖1.5万商户
商贸是江北区的支柱产业之一,江北提速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首选区,离不开辖区内小商店、小餐饮场所、小旅馆等九小场所管理的有序有力。
“由于量大面广,‘九小场所’的安全监管问题一直困扰着执法部门。而这样的经营主体在江北,一共有15721户,规模小、分布广、数量多、管理难、隐患突出。”区应急管理局党委委员、执法支队政委龚海林说,随着“九小场所安全智管”应用的上线运行,管理工作从此有条有理、一丝不紊。
据介绍,该应用可根据辖区小微企业的经营地址信息生成安全监管码,实现一户一码,营业主扫码注册登记。同时,商户也可以通过该系统阅读安全告知书、接受风险推送、开展安全自查、实时申报隐患等。
值得一提的是,该应用最新上线了AI查隐患功能,让九小场所的管理工作更加智能。
2月中旬,区安委办执法人员唐国庆通过系统AI拍照功能,发现石马河街道活鲜自助火锅店存在电线裸露隐患。信息即刻推送至治理中心,经石马河基层智治中心协调处置,隐患迅速消除。
“九小场所安全智管”应用以数字赋能社会末梢安全治理,融合AI识别、物联感知等技术,建立“人防+技防+物防”的6级安全风险防控责任体系,构建“风险摸排—预警监测—隐患治理—考核评估”闭环管理体系,形成隐患“发现—交办—整改—销号”闭环工作流程,目前已在全市53.6万家场所推广复用,累计发现隐患10余万条,整改率达95%,推动“九小场所”安全治理向协同智治转型。
“马路拉链”终结道路反复开挖
群众投诉同比下降80%
1月7日,五里店麒麟公馆对面发生违规占道挖掘。区治理中心通过“马路拉链”系统智能研判,10分钟内完成执法主体确认并发起联合检查。2小时内,区城市管理局联合五里店街道完成现场核查并开具整改通知书。7天后,路面恢复并通过系统验收。
该道路空间治理事件从发生到整改完毕,用时7天,实现了“教科书级”的全流程、全闭环精细化监管。
据区城市管理局市政公用科负责人冉芸榜介绍,“马路拉链”数字化运行的实时性、预警性、回溯性,有效避免了相关单位缺位断档、推诿扯皮等情况的发生。目前,江北区数字化协同部门履职率达100%,道路占挖引发的群众投诉同比下降80%。
以上类似问题通过三级治理中心实现多跨协同管理解决,只是江北谋划“马路拉链”一件事的成果之一。
通过“马路拉链”,江北让大部分的城市道路空间治理问题可以在“渝快办”线上得到服务解决。区城市管理局通过共享的40余万条管线数据,完成关联性审批,让重复开挖整合率超过70%,占挖审批时间由原来的法定20天压缩至5天。
桥隧安全监测全覆盖
614个传感设备构建智慧防护网
桥隧设施是城市交通的“生命线”,其安全运行直接关系到市民出行和城市秩序。然而,传统的人工巡查效率低、覆盖面窄、响应滞后。
“2019年,因周边施工干扰导致江北城立交桥梁变形,引发了长达三年的交通管制与修复工程,这一事件也暴露出传统人工监测的滞后性。”区城市管理局市政设施管理所主任贾迪斐说,2023年,北滨路高架桥石块坠落事件通过视频监控即时抓拍,让隐患得以及时处置,更坚定了江北推进桥隧智能监管的决心。
重庆直辖后主城区兴建的第一座桥——连接江北区和渝中区的黄花园大桥。(资料图)
2024年底,江北区桥梁安全隐患整治工程(一期)项目建成投用,全区200余座桥隧设施共安装614个传感设备、208个可视化监控点位,智慧监管覆盖率提升至80%。该项目系统通过实时监测桥梁的应力、位移、振动等关键数据,结合AI算法分析,精准识别结构异常,实现“病害早发现、风险早预警”。
在智能监管系统的支撑下,江北区创新构建了“集—巡—管—处—治”全链条管理体系,这也是重庆市首个智能“监管—处置”一体化桥隧安全保障体系。
贾迪斐表示,2025年,江北还将持续推进区桥梁安全隐患整治工程(二期)项目建设工作,计划对隧道消防、公共电梯、配电房等桥隧附属设施设备进行智能化、数字化赋能改造,并进一步完善桥隧结构设施传感设备。
大综合一体化改革成效
5大领域交出现代化治理答卷
如今的江北,城市治理提质、民生幸福加码,人民群众对城市生活的满意度、幸福感日渐升温。
在这里,基层智治体系实战效能逐步提升。“红金渝”等4个党建品牌成功入选2024年首届全国机关党建品牌;构建起“一纵两横三闭环”区县带镇街工作体系,重构“141”基层智治组织体系;打造网格夜话、小马快调等10个“红网智治”特色载体,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累计调解案件超2.5万余件,社会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9.67%。
在这里,城市治理融入基层治理持续扩大。打造“文小江在身边”惠民文化品牌,观音桥街道获评全市第一批公共文化服务示范街道,“江北夜校”成为全国典范;打造“鸿恩家医”品牌,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率达81.54%;打造“城市管理进社区·一路三清”工作机制,2024年以来共解决城市管理领域民生问题162件。
在这里,城市宜居宜业宜游图景越发清晰。推进城市更新有特色,推动长安三工厂等10个城市更新试点示范项目,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15个;城市品质提升有成效,新增小微停车位3500余个,新改建劳动者港湾64座、公厕186座;行政执法一体化改革有突破,观音桥街道建设1000余平方米的综合行政执法中心阵地、五里店街道把行政执法融入“141”基层智治体系。
在这里,城市安全运行水平稳步提高。在全市率先建立桥隧监测运行处置中心,桥隧智能监管覆盖率达80%,全区2829栋高层建筑“高楼消防码”覆盖率达100%;迭代“城市治理风险清单管理试点”,燃气、给水、排水、长输油气四类管线矢量化达100%;创新“1+3+N”“1+4+N”等网格治理新模式,深化“一纵两横三闭环”工作体系。
在这里,城市数智治理手段不断创新。建立支撑城市治理、社会治理和基层治理的“一网统管”运行模式;治理效能智能监督,城市运管服系统实现70类问题自动抓拍,准确率达95%以上,累计办理各类城市管理问题210余万件;谋划“道路空间治理—马路拉链”等特色应用22个、上线5个,配置多跨事件预案489个,处置各类事件28.6万件、办结率保持98%以上。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