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销
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重点领域信息公开>科技>科技资讯

五维矩阵赋能教育科研攻坚 助推教育强市建设跃上新高度 重庆以高质量教育科研支撑高质量教育发展

发布时间:2025-04-21 15:38
发布时间:2025-04-21 15:38
字号: [小] [大] 【打印正文】
分享到:

教育科研工作肩负着破解教育难题、塑造教育新形态的战略使命,是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的核心支撑。

立足国家战略全局,重庆教育科研系统积极践行“为教育探路、为发展破题”的时代担当,打造五维矩阵以创新实践回应“强国建设,科研何为”的时代命题。通过制度创新立柱架梁,构建科研治理“重庆范式”;聚焦重大课题攻关,系统提升咨政服务效能;优化课题过程管理,全面强化研究质量监控;畅通成果转化渠道,多维提升科研应用价值。现已形成高效协同的科研管理体系,搭建起多层次成果推广平台,催生出系列标志性科研成果,不仅为西部教育振兴注入强劲动能,更为全国教改实践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样本。

面对教育强国建设新坐标,重庆教育科研正以破局之志锚定新使命,以创新之智应对新挑战,以攻坚之力瞄准新靶向,持续谱写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壮丽篇章。

制度破壁

构建现代化教育科研治理新生态

教育科研治理现代化,关键在于制度创新与体系重塑。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市教科规划办”)以此为切入点,全力构建“三级联动、全域覆盖”的科研治理体系,通过系统性改革突破发展难题,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在制度创新层面,市教科规划办打造“市教科规划办—课题管理单位—课题承担单位”三级联动机制管理体系,旨在全方位提升教育科研管理效能。通过明确各管理层级职责,压实主体责任,成功化解以往科研管理碎片化、不成体系的困境,筑牢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科研根基。

早期,重庆市仅不足三分之一的区县设有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而如今,全市80%的区县已成立由教委主任牵头的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70%的本专科院校也设立教育科研管理部门。教育科研工作步入系统化、建制化轨道,全市教育科研质量保障体系初步成型,组织体系服务范畴实现全面覆盖。

为构建高质量保障体系,2022年市教科规划办围绕“高质量体系”主线,推行“345”教育科研行动计划。3年来,依靠制度保障、平台支撑、队伍建设、服务导向4大路径,强化选题设计、申报评审、过程管理、结题鉴定、成果转化5项流程管理,初步搭建起教育科研高质量保障体系。

随着工作深入推进,市教科规划办持续提升科研管理服务水平,起草《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研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修订并出台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优秀成果评奖等5个管理办法,配套系列科研管理规则,构建“156”科研管理制度体系。

市教科规划办还着力健全制度保障网络,优化科研发展“生态圈”。科研项目管理上,强化全流程管控,提升科学性与规范性;科研经费管理中,建立监督机制,确保经费使用合理透明高效;合作交流方面,建立定期交流研讨制度,汇聚各方力量联合攻关;考核评估环节,构建以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

这一系列紧密关联的制度设计,使教育科研成为教育改革攻坚的强大引擎,有力推动重庆教育朝着高质量方向蓬勃发展,为教育事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助力教育强市建设稳步前行。

精准施策

打造全链条科研质量跃升引擎

近年来,全市教育科研系统坚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密围绕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与参谋部作用,为全市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重要力量。

紧扣服务发展全局核心目标,聚焦回应时代问题关键要点,精准施策发力。

市教科规划办深耕重大重点选题工作。面向全市广泛征集,搭建重点问题需求响应网,实现教育重难点问题征集全覆盖;针对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重点征集,精准对接决策需求。构建重大问题生成与遴选机制,向市教委各处室征集选题,依托西南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等高校专家团队科学研制与充分论证,纳入重大重点课题指南,提升选题导向性和科学性。

以“命题”形式发布课题指南,显著增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方向性和导向性,激发全市教育工作者科研热情。2024年,全市申报市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4600余项,较2020年增长187.5%,参与科研人员数以万计,部分区县实现“人人科研、校校申报”。

课题评审严守程序公平公正。遵循评审指标分配、立项标准、专家分层抽取规则,把控初评、复评环节,推行匿名、双盲评审,秉持保底原则,彰显教育公平。过程管理狠抓规范性,秉持“高起点立项、高水平研究、高质量验收”理念,以“严、狠、硬”确保课题发挥作用。“严”审申报,建“双盲评审+梯度筛选”机制保障公平;“狠”抓开题,邀全国知名专家重大课题集中课题,重点课题分区开题,其他课题授权二级单位组织,确保规范起步;“硬”核结题,定期开办公会,按标准审核材料,实行逾期撤项硬性考核标准,保全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质量按期结题。

尤为瞩目的是,市教科规划办率先构建“1+4”智能管理系统集群,实现课题全周期数字化管理。在此推动下,全市教育科研成绩突出,近5年来,申报数增加190%,立项数增加150%,结项近2600项。

高效管理带动各高校、区县科研质量提升。西南大学立项数三连冠,获千万级科研平台建设支持;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建成西部首个职业教育大数据实验室;重庆对外经贸学院等民办院校实现国家级课题“零的突破”,全市教育科研呈现百花齐放、蓬勃发展的良好格局,持续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人才强基

铸就高素质教育科研队伍

强化新时代教育科研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政治素养过硬、纪律严明、作风优良、业务精湛、水平一流且贡献突出的科研团队,是加速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市提供的关键。近年来,市教科院全力以科研之力锻造高素质师资,深耕人才培育,赋能人才成长新格局,打造科研攻坚“主力军”。

率先推进“四支队伍”建设,壮大科研人才“蓄水池”。

积极搭建人才成长平台,完善培育机制,重点推进教育科研管理、骨干、专家与学术秘书四支队伍建设。在健全专家及学术秘书队伍方面成效显著:专家库人数从400人扩充至1000人,实现结构优化;组建约200人的学术秘书队伍,提升科研管理专业化服务水平。同步加强中青年科研骨干教师培养,强化中青年科研骨干选拔,鼓励组建跨学科科研创新团队,为关键技术攻关的中青年人才开辟“直通车”晋升通道。

既要扩容提质壮大基座,更要强基赋能锻造内核。

市教科院依托国培、市培等项目,分层分类开展科研培训,提升教师数字化科研能力,鼓励运用AI技术辅助研究,利用在线平台开展跨区域协作。通过集中开题会、乡村振兴科研帮扶等活动,整合全市专家资源组织专题培训,促进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例如与丰都、酉阳签署战略协议,派驻专家团队赴乡村实地指导,助力万州恒合乡两所学校成功立项2项课题,既提升教师能力,又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科学评价体系在提升教师能力与推动区域发展中至关重要。市教科院建立以“创新质量、科研实效、社会贡献”为导向的评价制度,深化人才“放管服”改革,健全激励保障机制,落实“政治激励、工作支持、待遇保障、心理关怀”措施,破除“唯论文、唯学历、唯职称、唯奖项”痼疾,推动评价从“数量堆砌”向价值创造转型。

一系列举措催生显著“磁场效应”。近年,全市来累计培养教育科研管理、骨干及专家人才超1000名,其中管理人员700余人、科研骨干500余人、评审专家400余人。重庆基础教育教师学历达标率位居西部前列,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占比达67.5%。

这支充满活力的科研队伍,正成为推动重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为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注入磅礴力量,助力教育事业迈向新高度。

平台升级

打造教育科研创新引力磁场

教育科研平台既是突破研究前沿与关键核心技术的重要载体,也是支撑教育科研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石。

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高标准平台建设,聚焦构建教育科研平台集群、打造教育科研数据平台、搭建教育科研资源平台,通过聚能、释能、赋能联动,有效激发教育科研创新的裂变效应,助推高端教育智库建设。市教科院党委书记范卿泽强调:“以开展教育科学研究,促进教育事业发展为己任,锚定‘五大定位’,接续实施智库建设‘六大行动’,着力在提高政策研究的咨政服务值、项目研究的成果标志性、转化应用的成果辨识度三个方面上下功夫,力争到2029年,建成功能完善、运转高效、成果丰硕、作用凸显的省级高端教育智库。”

市规划办持续优化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管理平台,开发教育科研成果评奖系统,重点研发选题征集、申报评审、开题管理、成果管理、结题鉴定及成果推广等系统集群。这些举措实现科研数据实时采集、分析与共享,推动科研管理服务向便捷化、高效化、优质化转型。

这是市规划办有力集智做好平台建设的一个缩影。

市教科院依托市规划办按照分层孵化模式,助推高水平研究平台相继“破壳而出”,构建“教育部—市级—院级”多层级研究平台集群。期间新建重庆市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指导中心、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研究中心等4个市级特色平台。目前,市教科院已汇聚20个国家级、市级研究平台,覆盖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心理健康等关键领域。为全市教育科研发挥专业支撑和示范引领作用。

与此同时,完善教研科研智库成果积分管理系统、教育科研数据库系统等数字系统,助力平台实现提档升级、扩面增效。市教科院建成了“重庆云课堂”“云教研平台”“优质资源库”三位一体的教研科研资源共享支持体系,形成了“市级教研机构统筹设计+区县教研部门协同建设+基地学校研发共享”的资源开发新机制,研发出大量优质课程(微课)资源,为全市教育发展赋能。

在新时代背景下,市教科院积极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推进教育科研信息化平台的升级工作。

市规划办加速平台数字化进程,融入重庆数字教育“1361”整体架构,全力打造科研创新的“新高地”,升级市科研管理平台至2.0版本,并启动3.0版本的研发工作,推动各子系统全面投入使用,全面开通预算填报系统、课题中后期管理系统等子系统,提升管理效率与精准度加速数据库全面扩容升级、优化新智能全面统筹布局,统筹谋划“人工智能+教育”的规划平台,让人工智能与教育科研深度融合。

赋能成果转化

为教育决策当好参谋服好务

在教育强市建设的新征程中,只有将科研成果切实转化为推动教育进步的实际力量,才能真正发挥教育科研的价值。

一直以来,市教科院高度重视成果转化推广,致力于让更多更优质的教育科研成果服务于教育实践,加强教育教学指导,切实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疑难杂症”;服务于教育决策,真正为教育决策当好参谋服好务,当好决策研究咨政主力军。

强化咨政功能,提升成果“含金量”。

市教科院全力聚焦服务教育决策,积极推动政策落地实施。在基础教育领域,重点针对资源不均衡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在职业教育范畴,着力破解产教融合的困境;于高等教育层面,致力于攻克创新人才培养的难题。通过全方位开展教育政策研究,深度参与政策制定的论证环节,并持续跟踪政策实施效果,为政策的细化与落地提供有力依据,切实助力科研成果转化为具有实操性的教育决策。

搭建多元平台,拓宽成果“输出口”。

市教科院积极融入重庆数字教育体系,精心搭建科研数据支撑体系,全面提升教师的数字科研能力,有力促进教师间的科研合作。强化与企业、社会组织的合作交流,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积极引导社会组织投身教育公益事业,广泛推广教育科研成果;同时,依托市规划办大力加强教育科研实验基地建设,将其打造为成果培育、实践及推广的关键平台,促使科研成果高效转化为教学应用资源,尤其注重提升农村和薄弱学校的教学质量。

去年春季,199颗教育创新的种子在巴渝大地生根发芽。市教科院启动教育科研实验基地建设项目,成功评选出199项各类教育科研实验基地,其中基础教育120项、职业教育49项、高等教育30项,实现了各类教育科研实验基地的全面覆盖。

健全转化机制,厚植成果“生长点”。

市教科院建立成果发布机制,大力推广优秀科研成果,及时发布教育热点研究成果,将成果转化为“舆论”。建立成果转化制度,完善部门与机构的合作机制,定期选编《重庆教育科研成果要报》,为教育决策提供参考,促进成果转化为“决策”。此外,积极搭建国际交流平台,传播中国教育经验,不断提升教育科研的国际影响力。

近年来,市教科院成绩斐然,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9项,首届国家教材建设奖1项,重庆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社科优秀成果奖、教学成果奖、发展研究奖等50多项。承担160多项国家社科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和省部级课题;参与市级政策文件起草300多个;完成决策咨询建议100多篇;发表学术论文800多篇,出版著作92部,读本31本(册),参与编写国家和地方教材、教参100多本(册)……这些科研成果正以切实可见的方式重塑课堂教学形态、优化教育治理体系、增进民生福祉,为教育强市建设源源不断地注入智慧动能。

凭借丰硕的科研成果和显著的实际成效,市教育科研智库建设成果获得广泛认可。市教科院在国内教育智库榜单中位居第3名,我市教育科研的决策影响力、学术影响力和大众影响力已跻身国内前列,为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担好教育科研“新使命”、应对教育科研“新变化”、找准教育科研“新靶心”,科研工作没有终点。市教科规划办主任、市教科院院长蔡其勇表示,下一步将围绕“机制建设、质量建设、队伍建设、基地建设、平台建设”五大建设,在着力深化机制建设,全面激发科研内生新动能;着力加强质量建设,全面锻造过程管理新体系等“六个着力”下功夫,为奋力答好教育强市建设的科研高分答卷,为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科研智慧和力量。

我是“渝快小宝”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