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十二场),介绍“十四五”时期规划自然资源工作高质量发展成效。
新闻发布会现场。
发布人
扈万泰 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局长
余 颖 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副局长
金 伟 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江成敏 市林业局副局长
李剑锋 市地矿局副局长
主持人
何 涯 市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
“疮疤”变“绿肺”重庆一矿山公园年均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
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副局长余颖介绍,围绕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总体目标,深入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保障一江碧水向东流。
着力构建生态安全总体格局。优化实施重庆市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围绕长江、嘉陵江、乌江、涪江等生态廊道建设,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逐步增强大巴山、巫山、武陵山区、大娄山等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保障生态安全,以高水平保护更好地支撑高质量发展。
系统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在三峡库区接续推进实施2个国家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累计实施423个具体项目,实现三峡库区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保持II类。大力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完成治理3950公顷废弃矿山治理,使这些生态的“疮疤”变“绿肺”。同时,大力推广“生态修复+”模式,将生态修复与地灾防治、文化旅游、艺术采风、特色农业等有机结合,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比如,渝北铜锣山矿山公园就是通过生态修复,成为市民游客休闲打卡点,年均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实现了良好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再如梁平区猎神村矿区生态修复打造了猎神小微湿地、民宿等生态文旅综合体,石柱县藤子沟水库生态修复打造了梯田湿地自然景观与艺术研学基地,还有忠县的皇华岛等,也欢迎各位市民朋友节假日去感受和打卡。
生态修复后的渝北区铜锣山废弃矿山。
此外,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有序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38个、面积1075平方公里,实现了城乡空间布局优化、生态功能提升和产业融合发展多重效应。
比如,涪陵区大顺镇生态条件较好,但基础设施薄弱,空间布局无序。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整合项目,聚集资金,优化用地布局,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引进太极集团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年均林下中药材产值超3亿元,实现“整治一方地,激活百业兴”。
聚焦优势矿种重庆找矿行动取得新突破
市地矿局副局长李剑锋介绍,重庆地质风貌独特,长江、嘉陵江交汇,江峡相拥,形成独特的“山水都市”景观。
一方面,夯实地质调查基础,赋能乡村振兴。实现1:5万区域地质调查全覆盖,相当于给全市8.24万平方公里做了一次系统“CT扫描”,全面摸清了全域基础地质情况,发现具有文化旅游价值的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化石等重要地质遗迹点311个。在区域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开展了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发现富硒土地710平方公里,助力当地发展“富硒大米”“富硒蓝莓”等,提升了农产品“高附加值”。
另一方面,聚焦优势矿种,找矿行动取得新突破。
重庆矿产资源颇具特色,能源矿产和非金属矿产资源较为丰富。页岩气、天然气、锶矿、锰矿、铝土矿等10种探明资源量排名全国前十。其中,毒重石排名全国第1。“十四五”以来,重庆聚焦地方需求,深入推进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新发现资源矿产地49处,探获重庆首个达到工业品位的卤水型锂钾资源,意味着未来产业化开发后,重庆可以用本地的锂资源支撑新能源汽车电池本地化生产。
探获我市首个页岩油田,发现我国首个千亿方级大型常压页岩气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加可靠和高效的清洁能源保障。
此外,立足科技创新,打造地质科技创新高地。
依托世界一流的专业岩溶地质研究所,于2024年挂牌成立中国地质调查局重庆地质安全研究中心,提升区域地质灾害防治能力,推动地质科技创新,保障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成立全国首个省级古生物研究院,“十四五”期间,新发现并命名8种恐龙。在云阳发现了世界级恐龙动物群,助力云阳成功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在秀山发现全球最古老的完整有颌鱼类化石,以封面论文形式登上国际顶刊《自然》,为解答“从鱼到人”的演化史提供了关键证据。
常压页岩气发现及勘探关键技术、深层页岩气优质储层评价实现创新,为常压页岩气实现规模效益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
“十四五”期间全市共成功预警处置地质灾险情111起
图为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副局长余颖回答记者提问。
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副局长余颖介绍,近年来,汛期极端天气成为常态,地质灾害多发易发频发。“十四五”期间,重庆严格落实落细地质灾害防治各项措施,锚定“不死人、少伤人、少损失”目标,全市共成功预警处置地质灾险情114起。
围绕强化多跨协同,构建全域防控体系。构建点线面一体化风险管控机制,明确了地质灾害风险管控责任清单,防灾减灾合力不断增强。上线运行“危岩地灾风险管控应用”,构建多跨协同风险管控应用场景。横向上,汇聚并打通应急、气象、交通、水利等14个市级部门约3500万条数据,纵向上,贯通市级、区县、乡镇三级部门和基层治理人员。预埋设备监测到地灾风险后,报警信息将同步传达到各相关部门和区县、镇街,可精准组织群众撤离。
实施“人防+技防”,提升实战实用效能。强化调查评价,摸清全市风险隐患底数,动态纳入风险管控。汛期派出480名地质工程师、1.5万名网格员和地防员到一线,盯紧看牢地质灾害隐患点。对全市地灾点布设了4.9万台监测设备,24小时全时段自动化监测,实现“应监测、尽监测”。整合了4208个小流域、2.2万个微流域和6.6万个地质斜坡单元数据,动态接入全市实时降雨数据,通过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模型计算,获得各个流域、各种雨情下的个性化的预警等级,实现24小时、12小时、6小时、2小时递进式不同时段风险预警研判,推动“人防”为主向“人防与技防智防”并重提升。
强化除险固安,统筹推进风险消减。大力实施地灾风险综合整治,实施地灾风险工程治理,排危除险1428个,保障约21万群众安全。加强汛期地灾防范,指导雨前、雨中提前临时撤离9.2万余人。对地灾风险点7412处、8万余人实施永久避险搬迁,极大减少了受威胁群众人数。
2023年5月以来,重庆全力推进三峡库区危岩地灾治理攻坚战。建成24小时无人机自主巡检基地11处,实现了对威胁航道的50处危岩全天候专业监测。比如,巫山县横石溪危岩、笔架山危岩发生变形,监测设备提前发出告警信息,技术人员获知后进行了成功处置。刚才您提到的三峡库区431处存量危岩综合防治有序推进,今年内按期全面完成。
地质工程师化身“蜘蛛人”调查三峡危岩地灾隐患。
重庆森林覆盖率稳定在55%以上森林蓄积量达2.82亿立方米
市林业局副局长江成敏介绍,植树造林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十四五”以来,重庆聚焦国土空间更绿、森林资源更优、生态功能更强。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稳定在55%以上,森林蓄积量达2.82亿立方米。
坚持科学绿化,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制定出台一系列科学绿化实施意见和实施方案,明确全市国土绿化工作重点、方向、路径、措施。颁布第4号市总林长令,聚焦“精细绿化、种苗保质、务实管护、培优增效”,细化科学绿化具体举措。制定国土绿化项目全过程闭环管理制度,建立造林绿化落地上图常态化联合会审机制,实现绿化任务科学安排、精准落图。
突出项目带动,绿化质效不断提升。聚焦重点区域、重点流域,科学布局国土绿化项目。在三峡库区、大巴山区、武陵山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突出森林质量提升、石漠化综合治理等,依托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项目、中央财政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森林可持续经营项目等,实施营造林800余万亩,绿色家底更加厚实。
推动绿富同兴,“兴业”路径不断拓展。引进中林集团重组重庆林投公司共同建设国家储备林,开创了“央地共建”模式。全市累计完成国有林入股、集体林地收储422万亩,开展国家储备林建设184万亩,建成林下种植天麻、淫羊藿、甜茶、老鹰茶1万余亩,油茶、油橄榄基地1.5万亩。累计为项目区林农带来17.5亿元收益,人均增收1400余元。
注重全民参与,生态意识不断增强。创新开展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累计上线义务植树尽责活动3636个,设立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点(基地)66个,方便群众就近参加义务植树,参与人数达6千万余人次,植树约2亿株。推进“让城市走进森林,让森林拥抱城市”,成功创建永川、荣昌、涪陵、北碚、大足、梁平等国家森林城市6个。开展农村“四旁”以及闲置空地、公共场所等绿化美化,成功创建万州区天鹅村、北碚区金堂村等市级绿色示范村331个,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何涯主持新闻发布会。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