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关于市政协六届二次会议第0117号提案答复的函
渝文旅函字〔2024〕181号
唐代文委员:
你提出的《关于加强川渝地区石窟寺保护利用的建议》(第0117号)收悉。感谢你对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关心与支持,经与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公安局等协办单位共同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川渝地区是我国继中原北方地区之后石窟寺造像重点区域,石窟寺资源富集,共计2850处,其中四川省2134处、重庆市716处。石窟寺是川渝地区重要的文物资源,蕴含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具有时代跨度长、艺术价值高、规模宏大等特点,是辉煌灿烂的巴蜀文明的实物见证。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国家文物局“十四五”石窟寺保护利用专项规划》,按照《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方案》要求,根据重庆市、四川省两省市党政联席会议精神,为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我市积极争取国家文物局支持,主动协调四川省,加快川渝地区石窟寺保护利用相关工作,推动川渝地区石窟寺保护、研究、展示一体化,走出一条具有川渝特色的石窟寺保护研究利用之路。
二、工作推进情况
(一)夯实项目支撑,着力推动川渝石窟寺保护利用。实施大足石刻宝顶山和北山石窟、大足石刻中小石窟、乐山大佛、安岳石窟等重点石窟寺保护项目,共建川渝石窟保护研究中心、川渝石窟保护研究联合实验室、川渝石窟保护利用科技创新基地。大足石刻研究院与乐山大佛石窟研究院、安岳石窟研究院签署共建石窟寺保护利用机制合作协议,共同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共同申报创建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共同提升石窟保护利用水平。支持大足石刻宝顶山圆觉洞综合保护列入国家文物局重点文物保护项目。在全国示范实施中小石窟寺保护利用工程,完成21处中小石窟寺保护利用项目。推进《巴蜀石窟全集》编撰,完成巴蜀5地约40处重点石窟寺资料整理。启动实施3个石窟寺科技保护国家重大社科基金项目和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支持大足石刻研究院建设南方潮湿环境石质文物保护重点实验室,申报潮湿环境石窟寺水害治理技术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强化大足石刻研究院与国外研究机构合作,深化与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等高校合作,推动科教融合发展。
(二)坚持高位推动,统筹推进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建设规划编制。《国家文物局“十四五”石窟寺保护利用专项规划》明确,将打造川渝石窟寺群列入石窟寺遗址公园、国家文化遗产线路建设项目。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重庆市发展改革委、四川省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资大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明确支持、推动建设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市文化旅游委印发《重庆市“十四五”石窟寺保护利用专项规划》,将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建设纳入石窟寺展示利用重点任务。重庆市、四川省文物部门召开工作联席会,就川渝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进行会商,共同签订《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建设战略合作协议》,一体化编制川渝石窟寺重大保护利用项目及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领域专项规划。2023年12月,编制完成《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重庆片区)总体规划》并通过专家评审,积极加强与四川片区总体规划的工作对接、政策衔接和功能链接,以规划引领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建设。
(三)加强活化利用,让川渝石窟寺服务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2023年成功举办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建成投用大足石刻游客中心(大足石刻数字展示中心),4K宽银幕电影《天下大足》和8K球幕电影《大足石刻》正式上映。先后在西南民族大学、金沙遗址博物馆、资阳市博物馆等举办多场展览,倡导成立了巴蜀石窟文化旅游走廊联盟等联盟,签署大足—安岳文物保护利用专家智库建设战略合作协议,资阳与大足联合成立“资大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开办安岳—大足研学游暨大足石刻研究院第一期研修班。开展2022年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川渝地区主场城市活动。推出了包括川渝石窟寺景区在内的“川渝百万市民免费互游百景区”“川渝市民半价游”“川渝一家亲—景区惠民游”等门票优惠和免票活动,推动成渝两地文旅资源共用、客源共享、市场共建。
三、下步工作
下一步,将坚持高点定位,对标一流,在规划体系建设、文物保护利用、文旅品牌塑造、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协同抓好川渝地区石窟寺保护利用,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聚焦系统性保护。联合推动重点石窟寺保护利用计划,实施大足石刻、南岸弹子石大佛、潼南大佛寺、合川涞滩二佛寺、江津石门大佛寺等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和示范效应的石窟寺综合保护利用重点项目。以川渝地区石窟寺保护利用突出问题为导向,加强针对川渝地区石窟寺保护关键共性技术、保护材料、装备的研发,深化南方潮湿环境下石窟寺保护基础理论研究,构建石窟寺保护领域多层次标准体系,推进川渝两地共建川渝石窟保护研究中心、川渝石窟保护研究联合实验室、川渝石窟保护利用科技创新基地,促进多学科联合研究成果的快速转化。
(二)推动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建设公园等纳入重大项目统筹。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重庆市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7年)》,坚持“整体规划、分期实施、利益共享”的原则,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文化旅游委等相关部门,推动将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等项目纳入全市“十四五”重大项目统筹实施。积极争取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文物局、在川渝石窟寺保护利用项目立项、资金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多渠道筹措石窟寺保护资金。
(三)协同加强中小石窟寺保护。协同加强川渝中小型石窟寺保护管理,注重与乡村文化建设结合,建设小型乡村遗址公园,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好文化遗产的作用。联合建立川渝石窟寺安全防护综合控制平台,推动石窟寺分布集中地区设置区域性安全管理平台。联合开展石窟寺文物违法专项整治工作,开展以石窟寺文物盗窃盗割犯罪为重点的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
(四)深化学术研究交流与人才队伍建设。共同整合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力量,依托北京大学、四川大学、大足石刻研究院、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石窟寺保护研究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等专业单位,共同落实《中国石窟寺考古中长期计划(2021—2035年)》,联合实施川渝石窟寺考古行动,开展区域系统调查、专项调查和重要石窟寺考古发掘。编制出版石窟寺总录和重要石窟寺考古报告,推出系列高水平考古研究成果。联合邀请国内外石窟寺相关领域一流专家学者,组建高水平国际化专家团队,形成多学科跨领域合作研究模式,联合搭建高端学术平台。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石窟寺保护人才队伍,在石窟寺保护研究充分发挥大足石刻研究院的区域辐射引领作用。深入开展石窟寺相关学术研究,举办国际学术论坛,促进石窟寺研究国际学术交流。
(五)提升展示利用水平。实施石窟寺展示陈列提质工程,打造精品陈列展览,联合策划推出一批体现川渝特色的石窟寺外展精品项目,完善开放石窟寺展示标识解说系统、游客服务设施,联合推介一批以石窟寺为载体的精品旅游项目和旅游线路,塑造“川渝石窟”文化传播品牌。联合开展石窟寺数字化工作,建立川渝石窟寺数字资源库,实现石窟寺数字资源开放共享。联合开发川渝石窟寺数字化系列产品,推出数字化展示系列成果。
此复函已经我委冉华章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你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2024年6月7日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