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凌飞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大青年科技人员支持力度的建议》(1176 号)收悉。经与市委组织部、市教委、市人力社保局等协办单位共同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总体情况
近年来,我市聚焦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深入实施人才强势首位战略,全面落实全市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大会有关部署,推动科技政策扎实落地,出台完善支持青年科技人才系列举措,充分激发青年科技人才创新潜能与活力,为推动新重庆建设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一)加大青年科技人才引进力度。一是吸引全球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来渝创新创业。紧扣“416”科技创新布局和“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设立各类优秀青年引进项目,支持全市创新主体引进海内外高层次青年科技人才,已引进近200人。同时,实施博士后国际交流培养计划、“博新计划”等项目,个人综合资助最高可达104万元,对基础研究的资助年限最长可达6年,持续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将博士后纳入我市人才安居政策、“渝才荟”服务范围,可享受72项全生命周期贴心服务,切实增强博士后获得感。二是搭建青年科技人才聚集平台。主动引导国内外知名院所在渝设立的分支机构、新型研发机构等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采取“能设尽设”“一站一策”等措施重点支持,择优推荐和培育其申报设立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完善博士后资助政策,将博士后日常资助、出站留(来)渝资助由择优资助调整为“全覆盖”。鼓励博士后围绕全市发展战略、重大项目和基层需求开展跨学科交流。搭建事业服务平台,加强博士和博士后高层次人才引进及人才项目孵化培育。建立了博士后创新创业园5个,打造了“博创未来”博士后沙龙活动,举办了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金秋路演月”系列活动,为青年科技人才搭建了同台竞技平台。
(二)构建青年科技人才成长体系。一是实施新重庆青年创新人才项目。坚持以人才计划为引领,着力培养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国家优青等青年人才,在实施巴渝学者计划青年学者的基础上,今年推出新重庆青年创新人才项目。制定《新重庆青年创新人才项目管理办法(试行)》,支持38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围绕科技前沿和我市重点产业发展开展原始创新和自由探索,每年支持100项左右计划。目前正在组织2024年度项目申报工作。二是支持青年科技人员领衔担纲开展基础研究工作。2024年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1557项,其中,支持40岁及以下青年科技人才占比达73.5%。青年科研人员担任市级重大(重点)项目比例超过50%。市教委科学技术研究计划项目中设立青年项目专项,支持高校青年科技人才开展基础研究,每年资助1300余项。中央在渝公益性科研院所和中央部委属高等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以及市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设立的基本科研业务费用于资助青年科技人员的比例一般超过50%。实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博士“直通车”科研项目,择优支持在站博士后、来(留)渝博士青年人才迅速打开研究局面,为青年科技人才发展提供“第一桶金”,并提供住房、子女入学等优质服务保障。
(三)完善青年科技人才发展环境。一是建立完善青年科技人才评价机制。坚决破除“四唯”和数“帽子”倾向,科学设置评价考核周期,减少考核频次,创新评价方式,开展分类评价。注重提升国家级和市级创新平台集聚青年科技人才的能力,把培养青年科技人才成长作为对平台考核的重要指标。完善市级重大重点科技专项、市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综合绩效评价方式,对探索性强、研发风险高的前沿领域科研项目,建立尽职免予追责机制。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对青年科研人员实行聘期考核、项目周期考核等中长周期考核评价,简化平时考核,合理评价青年科研人员实际工作贡献。二是持续推进青年人才减负行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积极清理不合理的制度,保障科研时间。实施科研人员“减负行动3.0”,重点聚焦青年科研人员“挑大梁、增机会、减考核、保时间、强身心”,充分激发青年科研人员的创新潜能与活力。简化市级科技项目申报书表格和证明材料,项目申报书页数减少2/3,项目预算评审、结题审计等项目管理流程精简50%,率先在全国开展科研项目“包干制+负面清单”改革,市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经费实现用途包干、使用包干,广大科研人员反映的表格多、报销繁、检查多等突出问题逐步得到解决,60%科研人员每周平均科研时间增加2小时。
二、下一步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吸纳您提出的宝贵意见建议,认真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快集聚高层次海外青年科技人才。一是加快实施“渝跃行动”。突出“年轻”导向,动态形成顶尖人才意向人选库,组建海内外专家“以才引才”举荐团,支持重点单位特设岗位,加快引进全球顶尖人才。二是扎实推进新重庆引才计划。围绕四大科创高地重要领域,加强与国家海外引才计划、博士后引进专项等有机衔接,推动一批海内外领军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在渝落地。三是加速推动国家海外引才试点。扩大市级引才计划人选来源,支持重点用人单位引进高端人才,特别是青年科技人才来渝工作。
(二)持续壮大青年科技人才队伍。一是全面推进科技创新青年人才担纲工程。每年支持40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担任科技攻关项目(课题)负责人和骨干的比例超过50%。深化实施博士后“倍增”计划和博士“直通车”科研项目,增加博士后科研站数量,每年新招收博士后1000名以上。二是深入推动青年人才培养提升行动。实施新重庆青年创新人才计划,每年支持青年科技人才100人左右。建好卓越工程师学院、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和协同创新中心,每年培养卓越工程师及其后备人才1万名以上。
(三)全面夯实青年科技人才创新载体。一是加快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有序建设重庆实验室,加快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科创平台,形成由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50个左右。新建软件人才“超级工厂”10个,每年新增软件企业从业人员10万人左右。二是加快建设人才创新创业服务港。在环大学创新生态圈等区域建设创新创业服务港,推进与“渝才荟”数字平台互联互通,集聚优质专业服务机构50家以上。三是加快创建市域人才发展试验区。支持两江新区、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大力引育高层次人才,支持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人才特殊调配,集聚国家和市级重大人才工程专家。
(四)不断激发青年科技人才创新活力。一是持续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迭代实施科研人员减负行动,持续优化项目申报方式,扩大青年科技人员资助规模,加大科研助理岗位开发力度。推进审计监督、财会监督与日常监督数据汇交,对绩效评价、验收评价结果为“好”“较好”的同一科研项目,实现评价结果100%互认。二是深化科技成果管理改革。加快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建立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制度,遴选科研单位开展科技成果“以权代股”改革试点,继续扩大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上的更大自主权。优化科技奖励机制,建立梯次培育科技奖励体系,扩大市级科技奖励数量,拓宽国家奖励申报渠道,加强组织谋划,提升科技奖励质量。三是纵深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完善职称专业设置,探索在新兴职业领域增设职称专业。完善职称评价标准,以职业属性和岗位需求为基础,分专业修订职称评价标准,突出对创新能力的评价。发挥用人主体在职称评审中的主导作用,科学界定、合理下放评审权限。
此复函已经明炬局长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科学技术局
2024年11月26日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