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毅军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推动传统企业向专精特新转型的建议》(第1168号)收悉。经与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等协办单位共同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情况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中小企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以推动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改革为引领,通过健全政策体系、强化创新支撑、加大数字赋能、营造良好环境等举措,孵化培育了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在“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发挥了关键支撑作用。今年以来,全市新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381家,累计5035家;新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2家,累计310家,西部省份排名第2;首批认定市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5家,累计培育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16家。
(一)实施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改革。一是构建培育体系。制定《重庆市推动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改革工作方案》,构建“选种育种、选苗育苗、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上市企业”我市特有的七个层级的梯度培育体系,打通“选种、育苗、培优”专精特新企业全周期培育体系。二是完善工作机制。建立由市经济信息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等14个市级部门组成的协同推进工作机制,细化48项重点改革任务,围绕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配套政策、重大项目、重要平台,聚力推动优质中小企业发展壮大。三是强化精准培育。围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先进材料等重点优势领域,分别遴选830家、287家、100家优质中小企业分级分层分类开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培育和指导,“一企一策”推动企业“进档升级”。
(二)完善优质企业发展政策体系。一是完善制度保障。修订《重庆市中小企业促进条例》,在资金支持、创业扶持、权益保护等七个方面为全市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法律制度保障。二是加大政策支持。出台《重庆市推进“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计划(2022—2025年)》,围绕加强孵化培育、夯实科技支撑等方面提出共30条政策措施,支撑企业高质量发展。目前正研究制定新一轮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三是加强载体建设。出台《重庆市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管理办法》《重庆市中小企业生态家园工作方案(2024—2027年)》,加强特色产业集群和创新创业载体建设,营造中小企业发展良好生态。
(三)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一是支持产学研协同创新。持续组织实施“5+8”重大(重点)科技专项,企业提出技术需求、牵头项目数量、投入资金占比均超70%,产学研协同创新比例达75%。二是支持加大研发投入。全市2753户次企业实现增值税加计抵减40.89亿元,7278家企业通过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减税98.3亿元。全市规上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1.82%、有研发机构的企业占比24.5%、开展研发活动的企业占比37.9%。三是强化研发平台建设。建强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累计培育1家部市共建制造业创新中心、11家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066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596家市级中小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四是支持创新产品推广。出台《进一步支持重庆市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政策措施》,完善创新产品激励和推广应用保障机制,累计将227项产品纳入推广应用目录,支持24个首台(套)推广项目,支持金额5016.21万元,涉及装备总价值超过2亿元。加强软件产品首版次保费补贴,累计支持51个产品,支持金额2935万元。
(四)强化创新发展金融支持。一是支持专精特新企业融资。制定出台《重庆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投融资服务行动计划(2024—2027年)》《重庆市金融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五条政策措施》等政策文件,构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金融服务体系。2024年9月末,专精特新特新企业贷款余额1610.9亿元,同比增长44.8%。二是支持企业设备更新。加大对重点领域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项目的支持,1—9月累计支持再贷款项目105个,总投资136亿元,贷款总需求59亿元。迭代优化“技改专项贷”,累计签订技改项目贷款191笔、金额近210亿元;为1.3万家(次)企业发放知识价值信用贷款230.9亿元;帮助1万家中小企业获得商业价值信用贷款授信近120亿元,利率低至3%左右。三是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建立上市企业培育库,累计入库企业612家,累计培育制造业上市企业70家(境内63家)。积极推动“专精特新”专版建设,入板企业624家。
(五)加快提升数字化转型能力。一是深入推进智能化改造。制定《重庆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2023—2027年)》,新认定39个智能工厂(累计183个)、138个数字化车间(累计1096个),示范项目建成后生产效率平均提升58.5%,产品不良率平均降低41.6%。二是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印发《重庆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方案(2024—2027年)》,免费为3000余家专精特新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集中诊断,上线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组织60余家单位成立中小企业数字化联盟,打造“市级平台—赋能中心—中小企业”三级服务平台体系。三是深化人工智能赋能。推动“AI+产业大脑”融合发展,探索培育支撑区域产业、行业发展的通用、行业、垂直“大模型”,建立未来工厂梯度培育体系和分级示范体系。
(六)推动质量兴企品牌强企。一是推动产品质量提升。实施“百千万”质量管理(QC)小组活动、“百千万”中小企业质量管理能力提升行动。近三年指导3610家企业推行首席质量官制度,14759家企业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推动企业成立QC小组9562个。二是构建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近三年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6项、国家标准900项、行业标准203项,发布地方标准626项、企业标准9007项。三是强化计量技术能力建设。持续开展“计量服务中小企业行”“中小企业计量伙伴计划”活动,获批筹建国家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2个、批准筹建市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5个。四是打造重庆质量品牌。八届市长质量管理奖评选活动累计评选出33家市长质量管理奖获奖企业和23家提名奖获奖企业,累计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1个、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3个。五是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出台全国首部工业设计地方性法规《重庆市工业设计促进条例》,培育建成国家、市级工业设计中心11家、207家。
(七)营造敢闯敢创的良好环境。一是加强典型引领。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开展优秀企业家评选树典,2023年评选10名制造业十大影响力年度人物,89名优秀民营企业家、30名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优秀企业家。二是加强能力提升。实施中小企业经营管理领军人才培训、中小企业人才短期培训、民营企业领航人才培训等培训项目66期,培训人数4521人,助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三是加强涉企服务。建立重点联系企业座谈会议制度,畅通双向沟通渠道,定期交流意见建议、解决发展难题。依托重庆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前三季度累计服务中小企业26万次。建立“服务企业专员+企业吹哨·部门报到”服务机制,“点对点”服务企业近5.3万次,协调解决企业困难问题4200余项。四是优化行政执法。制定《市场监管领域轻微违法行为不予处罚清单》《不予实施行政强制措施清单》《川渝市场监管领域违法行为不予处罚清单(第一批)》,推进包容审慎监管,营造企业良好发展环境。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吸纳您的建议,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工作协同、政策协同,打造助推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良好生态。
(一)加强企业精准培育,推动企业融通发展。完善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加强重点企业梳理,加大政策、资源、要素倾斜力度和“点对点”服务指导,高质量做好各类优质中小企业培育认定工作。研究制定我市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明确支持创新发展、智改数转、融通发展等方面的政策举措。开展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暨“四链融合”巡回对接活动,优化“渝企零距离”平台功能,加强产业链、供应链、人才链、资金链供需对接。
(二)强化创新资源整合,增强企业内生动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持续开展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中小型硬科技企业培育认定工作,培育更多创新主体。用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先进制造业企业增值税加计抵减等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中小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研发平台建设。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创新综合体建设,支持企业围绕产业共性基础技术和重点产业链条薄弱环节开展集中攻关。加快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用好“三首(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政策,促进企业加强产品创新。
(三)加大金融要素支持,着力解决企业融资难题。加快金融数字化改革,建设“经济·数智金融服务”应用,迭代升级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服务平台——“信易贷·渝惠融”。强化金融产品创新,推出更多实惠、针对性强、审批时间短的金融产品。建立市区两级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常态化开展金融供需对接。实施优化信贷投放专项行动,增加信用贷款、中长期融资产品供给,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深入实施企业上市“千里马”行动,优化完善“专精特新”专板,推动符合条件的优质企业与多层次资本市场高效对接。
(四)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提升数字化发展水平。“点”上打造转型示范,支持企业建设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征集一批“小快轻准”的数字化系统解决方案和产品,培育一批改造效果突出、具有示范带动的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引导带动广大中小企业“看样学样”。“线”上推动链式改造,支持龙头企业延链部署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重点产业链中小企业融入“一链一网一平台”,系统编制分行业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指南,营造“链式”转型生态。“面”上加快集群转型,优化“市级平台—赋能中心—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三级服务平台体系,积极争创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探索实施产业集群式数字化转型路径。
(五)加强质量标准品牌赋值,助推企业提质增效发展。深入开展制造业企业质量管理能力评价,实施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推动链主企业、专精特新企业联合质量专业技术机构,共同组建质量技术创新联合体。加快推进国家级、市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建设,为产业提供优质计量测试服务。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深化地方标准管理制度改革。加强产业集群品牌、区域公用品牌创建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管理,打造一批自主创新、品质高端、信誉过硬、市场公认的重庆精品。加快培育千亿级检验检测产业集群。实施国家级和市级工业设计中心、工业设计研究院培育工程,更好赋能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六)建立健全服务体系,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持续健全全市“1+41+N”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创新服务手段,提升服务质效。迭代升级重庆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线上平台,优化“企业吹哨·部门报到”平台,完善“码上服务”功能,实现服务与企业需求智能适配。继续做好中小企业经营管理领军人才培训、中小企业人才短期培训,提升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继续开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优秀企业家评选,树立优秀企业家典型,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健全宽容失败的有效保护机制,为企业家成长创造良好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推动企业家参与制定涉企政策,充分听取企业家意见建议。
此复函已经王志杰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24年11月26日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