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销
当前位置: 首页>要闻动态>今日重庆

老街巷里“织新” 主理人小店人气旺 摆脱复制粘贴 非标商业成“新宠”

发布时间:2025-10-06 07:16
发布时间:2025-10-06 07:16
字号: [小] [大] 【打印正文】
分享到:

游客在江北北仓文创街拍照打卡。记者 崔力 摄\视觉重庆

10月1日,江北区观音桥街道塔坪社区游人如织。成群结队的游客或漫步各具特色的设计小店,或驻足涂鸦墙前,流连街角风景。

这里就是由老居民区改造升级而来的商业街区“北仓里”,依托政企合作模式赋能,北仓文创街区形成了150家特色店铺集群,构建出共建共融的社区生态。

国庆、中秋“双节”,我市游客如潮,一家家以主理人为主体的独立小店,让游客和市民体验到焕新的消费场景。

当下,部分“标准化”商场正陷入“千店一面”困境,而非标商业项目却在迅速抢滩传统商贸区,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消费场景。连日来,记者走访鲁祖庙传统风貌区、民主村、重庆开埠公园遗址等多个非标商业的聚集地,感受了非标商业的旺盛人气。

老社区“长”出新生意

国庆期间,开在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一村24栋底楼的长狗咖啡,举办了一场以腊肠犬为主题的粉丝聚会,吸引许多爱狗、养狗人士前来。

几年前,主理人Molly来到民主村社区开了这间咖啡馆。店面的所有装修都由他一手捣腾,没有浮华的装潢,木质的门楣和桌椅处处透着怀旧的气息。Molly还不定期地举办一些主题聚会,吸引同频顾客。“虽然店里客人大部分是年轻人,但大家都喜欢老社区里的人情味。”Molly说。

民主村社区这片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的老街区,曾是原国营建设机床厂的配套家属区,辖区内的上百栋居民楼修建于上世纪50至90年代。2022年起,民主村启动城市更新改造,利用老街、老房打造开放式的商业空间,发展主理人经济,迅速聚集了300多家特色主理人店。

更新后的民主村,烟火气更浓——老店犹在,却飘出手冲咖啡的香气;烤面包搭配街尾的手工酸奶;在五金店买配件,顺便带走一杯柠檬茶……非规划性的业态混搭,成为街区的独特名片。

不只是民主村,近年来,我市非标商业载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渝中区将防空洞改造为火锅店、酒吧与书店;江北区把旧棚户区打造成文创街区,废弃厂房变身文艺图书馆;南岸区保留南滨路开埠文化记忆,融入时尚零售、社交餐饮与文化艺术,塑造出兼具历史底蕴与现代活力的特色街区……

这些非标商业以灵活姿态深入景区、社区,软化传统商业的“硬壳”,贴近市民游客,将新潮元素织入老城肌理。

主理人与街区双向奔赴

“非标商业的繁荣,折射出市场生机盎然、向新向好的态势。”长期关注非标商业发展的戴德梁行重庆策划发展顾问部主管、董事马丽华说。

近年来,我市也从政策层面鼓励非标商业结合地理与文化禀赋,因地制宜打造特色鲜明、烟火气浓、科技感强的消费新场景,提升体验感,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藏在民主村家属院最深处的“黄粽仁”是一家开了三十多年的粽子老店,随着民主村的走红,“黄粽仁”也不断出圈、破圈,今年国庆、中秋“双节”期间更是连续登上多家平台的必吃榜。“在民主村,‘黄粽仁’粽子不仅是一款特色小吃,更成了当地的文化IP,许多老市民搬去江北、渝北后,宁愿辗转一个多小时的地铁轻轨,也要尝一口这记忆中的味道。”店铺主理人黄静说。

鲁祖庙传统风貌区不到300米的街巷,聚集了30多家主理人店,“双节”期间日均客流量在3万人次左右,是平日客流量的约2倍。

去年,重庆首家本土茶餐厅表叔茶餐厅在闭店十年后,选择在鲁祖庙重新开张,生意一直红火。“这里不仅是游客打卡的地方,更是老重庆人追寻记忆的窗口,每天进店的食客络绎不绝。”主理人舒畅说,餐厅吸引了不少“80后”“90后”,“熟悉的味道唤醒了他们记忆中的味觉DNA。”

重庆集山城、江城、不夜城于一体,本就是非标商业的天然“秀场”。在马丽华看来,非标商业为主理人小店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主理人通过传承与创新,为商业注入人文底蕴和地域基因,让历史文化与社区生活、潮流生活方式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这样的双向奔赴体现在多个层面:

民主村的“新”在于共生——老墙未拆,却“长”出设计感十足的小店,重新定义街区可能;北仓文创街区挣脱“盒子商业”桎梏,不再只是填满空间,而是点燃情绪价值;十八梯融合山城特色与现代元素,青石板路旁老茶馆、小吃店、潮流买手店并存,既保留老重庆韵味,又引领潮流风向……

非标商业通过在地化的表达让实体业态向“情绪消费”转型,成为拉动假日经济的新引擎。

期待网红变“长红”

当下,非标商业尽管火爆,但要实现长效发展,仍面临挑战。

“95后”购物达人李曦曦坦言,不会为概念性噱头买单,“体验感最关键,有的商业体动线设计不合理,逛起来很累,基本不会去第二次。”

马丽华认为:“消费者可能并不关心一个商业项目是否‘非标’,他们更在意这里值不值得去、有没有好玩好拍的内容、是否好逛好买、活动体验如何。”

“双节”期间,重庆开埠遗址公园是市民、游客的热门打卡地。“公园旁边就是长江索道,上下四层街区还有电梯相连,很好逛。”来自涪陵的游客熊然说。

公园内的千极演艺中心更是凭借自制剧目《大禹治水》收获了极高人气。这部采用全息投影的沉浸式演出,每日四场,几乎场场满座。

“建设初期,我们也曾纠结于怎么为公园引流,直到大批主理人入驻,陆续推出沉浸式演绎、历史研学等多元文化体验,才找到了引流的‘密码’。”负责公园运营的远见公司副总经理黄琪康说。

对潮流的把控以及对消费者需求的快速响应,是非标商业从网红变“长红”的“法宝”。

“双节”期间,各大非标商业项目纷纷凭借其独特的场景与内容设计,将“新鲜感”转化为强劲的客流驱动力,有效撬动口碑传播与假日经济。

比如,北仓文创街区通过品牌快闪、主题集市、路边音乐会等活动点燃假日激情;十八梯延续NBA球星斯蒂芬·库里到访的热度,带动游客打卡同款景点与店铺……

“当前重庆的非标商业虽然走在全国前列,但仍处在成长与探索阶段。”马丽华建议,接下来,应进一步明确客群定位,深耕IP经济与社群活动,在建筑结构、商业形态与场景组合中强化自身特色,让消费者更好获得身份认同与情感共鸣的体验。

我是“渝快小宝”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