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销
当前位置: 首页>要闻动态>今日重庆

产业链、创新力与政策力共同作用,在全国及海外市场持续“圈粉”——解锁重庆火锅的“沸腾”密码

发布时间:2025-10-08 07:18
发布时间:2025-10-08 07:18
字号: [小] [大] 【打印正文】
分享到:

“来重庆旅游,就是为了这口火锅,这是我吃过最特别的美食!”一口直径十米的超级火锅前,德国游客迈克被翻滚的红汤和冲天的香气震撼,边烫毛肚边用生硬的汉语感叹:“太神奇了!这就是我想象中的重庆。”

9月28日开幕的第17届中国(重庆)火锅美食文化节上,像迈克这样慕名而来的外国游客不在少数。正如本届主题“重庆火锅 全球生香”所示,近年来重庆火锅正从地方美食走向全球餐桌,以年均新增超3000家海外门店的速度席卷世界。刘一手、秦妈、朱光玉等在纽约、伦敦、东京的店铺常“一桌难求”,重庆火锅正以其独特魅力征服全球食客。

为何这种诞生于重庆码头船工的“粗放美食”,能在竞争激烈的全球餐饮市场占有一席之地?重庆日报记者通过采访,试图解锁重庆火锅名气越来越响的“沸腾”密码。

产业密码

品质与规模的双重优势

清晨六点,大渡口区九宫庙街道的周氏土灶老火锅店内,暖黄灯光亮起。炒料师傅梁文仁系上围裙,双手紧握铁勺在滚烫锅中搅动。他手心和小臂有许多深浅不一的烫痕。“这是十年来手工炒料留下的印记。”他说,“炒料要懂‘听’锅,火候不同,声音有别,味道也天差地别。”

在重庆,像梁文仁这样的坚守者不少。老房老舍火锅创始人坚持用本地黄牛骨熬高汤,搭配石柱红辣椒、汉源花椒等原料,经8小时以上慢火熬煮,制成色泽红亮、香气扑鼻的经典牛油锅底。

重庆火锅店众多,几乎每家都有独特的底料配方,这是立足火锅江湖的看家本领。

如今机械化生产盛行,但重庆火锅行业仍敬仰手工工艺。对传统的尊重与坚持,成为重庆火锅立足市场的根本。

据重庆市火锅协会数据,截至2024年底,全市火锅相关企业约1.89万家、门店3.96万家,当年实现火锅消费收入824.36亿元,占全市餐饮收入32.7%,带动上下游产业链产值突破3000亿元。

重庆火锅产业强大,不仅门店数量多,产业链也完整。9月20日,合川的重庆火锅食材产业园内,重庆莎公主食品有限公司毛肚加工车间马力全开,毛肚经真空包装、传送运输,不到一天就能出现在全国餐桌上。创始人周炜从街头售卖毛肚起家,如今企业每天加工50吨毛肚,通过冷链发往各地。在产业园,每天有200吨毛肚从智能化清洗线产出,通过冷链直达全球门店。这种全链条控制,让重庆火锅在餐饮消费降级趋势下,仍保持人均消费70元以上。

一口火锅,“烫出”一个大产业。火锅产业连接一二三产业,产业链条长、带动能力强。从辣椒、花椒种植,到牛油熬制;从底料炒制,到各类肉品、蔬菜供应,重庆已形成了从火锅食材基地、火锅食材加工到火锅原辅料贸易、火锅终端消费的全产业链。

创新密码

产品与模式的双轮驱动

重庆火锅能够持续“沸腾”的不竭动力,源于产品与模式上的不断创新,以创新姿态拥抱时代。

在江北区防空洞群,“地下之城”老火锅吸引众多年轻食客。近4万平方米地下空间、218张桌位、520米长店面,这里不仅是火锅店,更是城市级文商旅综合体。为解决长距离传菜问题,公司投入近20台智能机器人送餐;还将排污及废气抽排系统藏埋地底,加装净化设备处理废水废气等。

在九龙坡区,一场火锅场景革命也在进行。“音乐火锅第一人”阿多打破表演者与消费者界限,以“火谷里”打造“吃着火锅唱着歌”的沉浸式消费场景。这种去中心化音乐社交模式获网易云音乐等平台青睐,准备联合实施素人音乐孵化计划。据美团报告,“餐饮+场景社交”业态年增长率达217%,音乐主题火锅品类搜索量同比激增458%。

珮姐老火锅选择数字化运营之路。2017年起与天财商龙合作,整合连锁管控、前厅运营等环节,形成数字化管理闭环。各门店线上点餐占比超85%,“点餐红包”券营销40天带来7万多个新增会员,拉动1万余会员消费,带来近370万元的高收益。

老字号德庄把辣玩出新高度,从“青一色”绿汤火锅惊艳市场,到“天下第一大火锅”震撼亮相,再到打造火锅博物馆,辣已成为可触可感的品牌文化。

科技赋能也是创新利器。桥头食品公司推出辣椒内霉智能筛选机,首创AI识别技术,保障原料品质;智能包装系统每年节约成本超10万元,效率大幅提升,实现从原料筛选到包装的全流程精准把控。

从场景到产品,从运营到科技,重庆火锅正以一场全方位的创新革命,重新定义着自己。

政策密码

政府与市场的同频共振

今年,重庆开启一项特色立法任务——审议《重庆市火锅产业发展促进条例(草案)》,旨在补齐火锅产业发展问题短板,营造全产业链良好生态,为产业健康发展筑牢法治根基。

政策赋能,正为重庆火锅的全球化进程注入强劲动力。

2024年初,重庆发布的《关于重庆市推进火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从消费场景提升、企业主体培育、品牌设计提质,到食材优质供给、数字化创新、文化传承创新等11个方面,覆盖全产业链,绘制出清晰发展蓝图。

《意见》明确,到2027年,力争全产业产值达5000亿元,基本建成全球火锅食材生产集散、全国火锅标准制定发布、全国火锅美食文化创新交流三大中心;到2035年,成功创建世界火锅之都,重庆火锅成为全国特色支柱产业。

今年3月,重庆印发《重庆市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推动重庆火锅等“出渝”“出海”,建设国际美食名城。政策持续发力,重庆火锅产业迎来发展热潮。

节会经济也是重要推手。中国(重庆)国际火锅美食文化节已举办17届,今年创新采用“一主多辅、全域联动”模式,在大渡口区大滨路沿线开展“潮辣黄金周”等活动。

据市商务委有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持续推动条例出台,加强与全国省市区县合作,打造火锅食材基地,推动品牌火锅门店出海、建立海外基地,推动火锅要素交易平台建设,构建全球火锅产业供应链交易体系。

从码头船工的“祛湿汤锅”到全球餐桌的“文化使者”,重庆火锅的“沸腾”之路,是产业链、创新力与政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今,它在全国及海外市场持续“圈粉”,让越来越多食客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核。从街边小店到全球连锁,从市井美味到文化符号,重庆火锅正带着那抹麻辣鲜香,飘向更远的世界。

我是“渝快小宝”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