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球!”10月18日,初秋的山城凉爽宜人,车水马龙的鹅公岩桥下,篮球公园传来阵阵喝彩,不少市民正在篮球公园锻炼,精彩的篮球赛引得不少市民驻足围观。
“鹅公岩大桥桥下空间约2000平方米,由于地形高差大、步道不完善,以前,这里杂乱荒芜,零星散着几块菜地,桥下空间利用率低。”市城投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
鹅公岩大桥桥下空间盘活利用。(市发展改革委供图)
事实上,鹅公岩大桥周边人口密集,不少居民反映缺少运动场地,为此,市城投集团将桥下空间改造为篮球公园,引入社会资本管理运营,开展篮球联赛、青少年培训班等服务。
截至目前,篮球公园已服务群众3万人次、预计年新增经营性收入30余万元、投资回收期约10年,实现经济、社会效益“双赢”。
鹅公岩桥下空间的“价值再造”并非个例。作为桥都,重庆中心城区28座市政桥梁桥下空间约90万平方米,一度是城市发展的“边角料”,管护难度大、经济效益低。
如今,这一局面正在改变。2025年,重庆已累计盘活桥下空间2.7万平方米,新增经营性收入600余万元。
桥下空间的蝶变,正是今年5月,重庆启动中心城区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改革结出的硕果。
据介绍,2025年,重庆制定中心城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清单,涉及项目156个、年度计划投资572亿元,城市基建按下“快进键”。
传统投融资建设模式难以为继
“深化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改革,吸引社会投资人参与,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引入专业运营资源,是优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能力的必然举措。”市发展改革委投资处负责人介绍。
事实上,过去五年,重庆城市基建经历了高速发展期。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重庆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94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51万人,“十四五”以来,中心城区城市基础设施主要领域共投入2459亿元,取得显著成效:
轨道交通成网运行,新增轨道里程238公里,轨道运营里程达到575公里,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山地城市轨道网络;
城市道路路网更加完善,新增城市道路约1240公里,通车里程较“十三五”末增长了22%,中心城区基本形成互联互通、层次分明的立体交通体系;
重大桥隧节点有效打通,建成红岩村大桥、郭家沱大桥等10座跨江桥梁,以及龙兴隧道、土主隧道等4座穿山隧道,桥隧数量分别达到38座、23条;
城市地下管网逐步健全,更新改造排水、燃气等地下管网2.2万公里,新改扩建鸡冠石等城市污水处理厂46座。
不过,根据《重庆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到2035年重庆中心城区城镇化率将达到95%,城市建成区面积预计达到1270平方公里。这也就意味着,重庆城市基础设施新增建设和存量更新需求巨大。
“客观来看,虽然一直在多渠道筹集资金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但仍然难以满足城市高质量发展需要和人民高品质生活需求,原有以政府投资为主导的传统投融资建设模式难以为继。”上述投资处负责人表示。
城市基建有了“资金超市”
今年5月,重庆印发相关改革实施方案,重点围绕“四类领域、四个渠道、五项赋能”全面深化投融资改革创新。
具体来看,重庆聚焦市政基础设施、公共交通、供排水和环境治理、城市开发和置业服务四类领域,推动投融资企业由原来的建设商转变为建设运营商,以“建设加运营”方式,整合同类业务板块或上下游关联业务板块;
围绕“基础设施资金池、资产注入处置、土地价值提升、政府购买服务”四个渠道,从当前仅依靠财政投入,转变为市场化企业筹资和财政投入并重;
通过“推行特许经营、深化三企合作、强化市场资源对接、提升政策性资金效益、完善价格机制”五项赋能措施,协同推动配套机制创新,构建多元化市场化筹资渠道,叠加放大改革成果。
该方案还明确,到2025年底,基本理顺市区两级出资责任、政府投资和投融资企业关系,初步建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稳定投入机制。
到2027年底,重庆将进一步完善城市公用事业和公共服务价格机制、政金企联动机制,深化特许经营等改革,基本形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不过,仅仅有了改革“目标书”还不够。总体方案印发2个月后,重庆又细化相关工作计划,梳理提出35项2025年改革重点任务。
叠加《重庆市规范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实施方案》等8个子方案,全市建立起1个总体实施方案、12个专项实施方案的“1+12”政策体系。
至此,重庆中心城区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改革有了切实可操作的“施工图”。
此后,重庆又组建1家市级天然气资源池公司,支持市属企业整合资源、做大做强;同时,设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周转资金池,为城市基建建立起“资金超市”,推动改革进入加速落地的阶段。
提速补足城市基建短板
暮色渐落,重庆山城巷沿街挂起的灯笼点亮长江江畔。
这条与重庆别称“山城”同名的街巷——山城巷位于重庆渝中半岛,面朝长江,依山而建,自明清时期延续至今,如今成了远近闻名的打卡地。
就是这样一条浓缩了重庆历史文化和山水特色的老街,曾因时间流逝,出现管网老化、公共服务设施不足、私搭乱建等问题,亟需改造升级。
但,老旧街区更新资金需求量大、回报周期长,在地方财政承压明显的情况下,不可能完全依靠政府性资金。
怎么办?
瞄准“项目怎么谋、资金哪里来、成果如何用”的解题思路,渝中区将山城巷15年特许经营权进行招标,中标的运营企业出资1.2亿元实施街巷房屋修缮、风貌提升、设施完善等微改造,在保留原住民和街区生活烟火气基础上,植入民宿、餐饮、文化艺术等新业态,实现经济、社会效益双重提升。
10月11日,渝中区,山城巷游人如织。 记者 李雨恒 摄
不仅仅是山城巷,在投融资改革的推动下,重庆成功吸引中冶赛迪、杭州新天地、龙湖、永宏智造等央企和社会企业参与城市更新,马鞍山、戴家巷、鲁祖庙等老旧街区焕发新生。
除了加速推动城市更新,重庆还持续优化现代城市功能,补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短板。
其中,探索打造“充停智网”复合运营场景就是一个典例。
数据显示,2024年底,重庆中心城区汽车保有量达233.1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9.3万辆,同比增长43.4%,中心城区核心区域停车资源紧张和新能源汽车“充电焦虑”的新老矛盾交织,加剧城市治理难度。
为此,重庆以市场化手段联动政企多方主体,激活闲置低效场地资产,新增充换电设施与泊位供给。
比如,七星岗片区因开发建设时间较早,公共充换电站和公共停车场供给严重不足,汽车停放以路内停车为主,严重挤占道路通行空间。
“我们与渝中共同选定轨道一号线七星岗站旁闲置地块,建设集智慧停车、智能超充、光伏储能等功能为一体的新能源汽车综合服务体,新增智慧停车位66个、超快充桩14个,预计每月可满足新能源汽车充电需求2500车次,既盘活闲置土地,又解决市民需求。”市地产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
七星岗新能源汽车综合服务体效果图。(市发展改革委供图)
从盘活桥下空间,到推动老旧街区改造,再到提速“超充之城”建设,不难看出,重庆中心城区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改革正有效破解“钱袋子”难题。
数据显示,前9月,重庆累计争取投入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38.4亿元;“资金超市”为成渝中线高铁科学城站等6个重大项目提供资金周转15亿元;重庆中心城区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累计达到443.4亿元,加速推动城市基建可持续发展蹄疾步稳。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