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持续发力、久久为功。”近日,石柱县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石柱县近年来持续推进土地整治模式迭代升级,通过“全域连片整治、发展特色产业、拓展增收路径,打造千亩级农业基地”,在走实全域提质整治之路上,实现了耕地保护与利用良性循环。
南宾街道红星社区将荒山变为“花园田”
据该负责人介绍,石柱优化项目设计,深挖耕地后备资源,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全县合理规划布局乡镇至少2万亩耕地,每个单元治理后不得低于200亩,全面实施田块归并、非耕地开发、流出耕地恢复、旱改水等。统筹谋划新增耕地、水田、恢复耕地、产能等多项指标,单个乡镇投入2000余万元,指标收益保底3500万元,利用“资源”变“资金”,保证项目良性循环。
桥头镇土地综合整治后满目春色
石柱发展“农业合作社、农业大户+、集体经济组织流转+农户务工”模式,形成烤烟、蔬菜、甜糯玉米等千亩级农业基地,通过200-400元/亩的流转费、100元/天的务工收益等,群众每年增收6000余元,集体经济组织收益达10万元以上、乡镇农业年利润约260万元。
推广种植烤烟、甜糯玉米、有机水稻等高价值农作物,助推产业提质,每亩收益由1200余元提升至2000余元。整治后仍未种植的,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兜底管理,有效防止整治后耕地闲置、反复整治等问题,实现保发展和保耕地“双赢”。
王家乡光华村将闲置地变为“瓜果之乡”
依托梯田风光、自然风貌等特色资源,改善人居环境,实现洗新乡千年白果树耕保宣传阵地、冷水镇天河村农耕文化园等10余处农旅融合发展板块。联动黄水镇、石家乡、悦崃镇、枫木镇,打造“山下粮油成方,山腰林果飘香,山上避暑康养”新局面。
黎场乡通过土地整治建起万亩油菜基地
该负责人表示,石柱县将始终胸怀“国之大者”,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深入探索耕地保护创新举措、长效机制,积极打造具有辨识度的山地全域土地提质整治成果,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不断夯实山区库区强村富民的长远根基,奋力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协调发展。
当前浏览器版本过低,建议升级到Internet Explorer
9及以上版本或者安装Chrome内核浏览器获得最佳浏览体验。查看详情
更换或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最佳体验。
当前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会有安全风险且无法正常显示。建议您升级或使用其他浏览器。
若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为QQ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仍出现该提示,请切换至极速模式。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