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巴南区界石镇一处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内,智能烟感探测器正实时监测环境烟雾情况。一旦捕捉到异常,预警信息不仅会第一时间推送至站点工作人员,还能通过“141”基层智治平台同步上传至镇街、村(社区)治理终端,实现风险处置“快响应、无遗漏”。
过去,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小、散、乱”的格局,曾让安全监管面临不小挑战。为破解这一困境,巴南区持续推进专项整治,同时创新治理模式,整治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显著成效。
面对全区627家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巴南区探索“分级分类”整治模式:依据站点规模、从业人数及风险等级,将其划分为A类(1000平方米以上或从业10人以上)、B类(100-1000平方米或从业3-10人)、C类(100平方米以下或从业3人以下),并明确“区级部门管A类、镇街管B类、村社管C类”的责任体系。这一划分既确保“大风险重点投入、小隐患快速处置”,也让专项整治的针对性和效率大幅提升。
与此同时,巴南区还制定了涵盖17项核心隐患的《问题清单》,为站点排查提供精准“靶标”。截至8月29日,全区627家站点共排查出隐患1029条,已整改1022条,整改率达99.3%;区安委办累计开展现场督办28次,通过暗访督查新发现的36条隐患,也全部纳入闭环整改,确保问题“不悬空、全销号”。
为实现对海量站点的高效管控,巴南区进一步探索数字化治理路径。一方面,全面采集并动态更新627家站点的基础信息,创新构建“再生资源回收网点风险一张图”,在区治理中心平台上实现站点分布、风险等级、隐患类型的可视化、空间化管控,让风险“看得见、摸得清”;另一方面,推动“人防+技防”深度融合,目前已为396家站点安装智能烟感探测器,覆盖率达63.2%。通过低成本、广覆盖的联网监测,行业安全监管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
下一步,巴南区将继续完善长效治理机制,既提升部门联动协同效率、优化风险预警系统,也持续组织隐患“回头看”,严防问题反弹。通过多举措发力,巴南区正逐步构建起再生资源安全治理的“新模式”,为行业规范发展注入新动能。
当前浏览器版本过低,建议升级到Internet Explorer
9及以上版本或者安装Chrome内核浏览器获得最佳浏览体验。查看详情
更换或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最佳体验。
当前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会有安全风险且无法正常显示。建议您升级或使用其他浏览器。
若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为QQ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仍出现该提示,请切换至极速模式。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