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渝北区第十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四川评书、峨眉南拳、山城蛋雕、邹氏手工平裁旗袍技艺、重庆秦妈本味火锅底料传统制作技艺等3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上榜。
“四川评书”是一门独具巴渝特色的民间说唱艺术,起源于渝北区龙兴镇。其表演主要依靠艺人一张嘴,通过说、表、评、讲生动展现故事。表演时,艺人以折扇、醒木为道具,配合丰富多变的方言腔调,或激昂或婉转,将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市井琐事演绎得绘声绘色,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近年来,当地高度重视,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推介传承人参加市内外各类活动等让更多人熟知了龙兴四川评书。
峨眉南拳是以峨眉山及川渝邻近地区为中心,由武术爱好者、传承人以及相关武术组织和学校共同传承的武术流派。峨眉南拳主要流传于渝北区茨竹镇、兴隆镇一带,在清中叶,该拳种由成都青羊宫的一位和尚传给合川朱丙章。到了20世纪初,渝北区茨竹镇的李丙轩从朱丙章处学得此拳种,并在茨竹、兴隆一带传承。此前曾有“四川(今川渝)无南拳”的说法,但峨眉南拳的存在有力地驳斥了这一观点。峨眉南拳作为四川南拳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南拳“步稳、拳刚、势烈”的特点。其传承和发展不仅丰富了川渝地区的武术文化,也为南拳体系的多样性提供了重要例证。
山城蛋雕是以禽蛋蛋壳为载体、采用各种雕刻技法在其表面上进行刻绘、镂空等,形成具有较高欣赏价值的艺术珍品——蛋雕艺术品。山城蛋雕非遗第一代传承人程举清(民间木匠、绘图师),他的蛋画是源于每逢喜事便会绘制一些红皮鸡蛋,在表面再刻绘生肖吉祥文字等。后又经过多年演变,第二代传承人程治强(民间木匠、彩绘大师),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创作,将各种禽蛋钻孔掏空,再在蛋壳表面雕刻精美图案,便成了具有欣赏价值的蛋雕技艺品。作品在邻里、亲朋间流传,深受大家喜爱。现第三代传承人程云,在继承先辈们的技艺基础上不懈努力,坚持对该技艺的不断传承,并将蛋雕作品不断推进,创作出浮雕、影雕、漏空等作品,并与蛋雕名师王子敬、袁明斌等老师学习交流蛋雕技艺,将山城蛋雕向全国推广。
邹氏手工平裁旗袍技艺起源于渝北区双凤桥一带。以十字形平面裁剪为基础,整件旗袍没有拼缝和省道,最大限度保留了布料的完整性,前后衣身和左右袖子连裁,着装上有动态的褶皱,传承了中国传统服饰平面裁剪的精髓。以平面结构,元宝领厂字襟,无省道,舒适合体不限制身材,搭配各种精致的手工绲边和盘扣,显示东方女性含蓄优雅的自然美为特色。
重庆秦妈本味火锅底料传统制作技艺,始创于清末民初的重庆嘉陵江畔、朝天门码头船工纤夫的粗放餐饮方式,经过五代传承人的不断改良发展至今,现位于渝北区宝环二路一号重庆首个火锅产业化示范基地内。这项技艺以极为严苛的选材标准与精湛的传统工艺为显著特色。制作底料时,精挑细选优质牛(边)油、菜籽油、猪油混合,搭配精选石柱灯笼辣椒、茂汶花椒、5年以上老豆瓣酱等多样主材,再佐以大葱、生姜、大蒜等丰富辅料。经过严谨的原料预处理工序,巧妙进行油脂提香,继而慢火熬制增香,最后加以焖制锁香,精心制成醇厚基料,再融入精炼红油,方才造就其别具一格的独特风味。如今,在政府大力扶持下,秦妈火锅积极投身于技艺传承活动,通过系统培养专业人才、踊跃参与国内外展览,新建现代化智能火锅工厂等举措,使这一珍贵技艺得以妥善保护与传承。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