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销
当前位置: 首页>2025年重庆市安全度汛>防汛动态

暴雨灾害“零伤亡”!重庆是如何做到的?

发布时间:2025-08-29 16:18
发布时间:2025-08-29 16:18
字号: [小] [大] 【打印正文】
分享到:

“8月10日,我市遭遇大范围强降雨,多个区县受灾,因预警及时、转移迅速,实现了人员零伤亡。”

在8月19日中共重庆市委六届七次全会精神解读新闻发布会上,市城市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肖庆华透露的这一数据令人倍感振奋。

在这场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中,重庆交出了“零伤亡”的答卷。而“零伤亡”的背后,并非偶然。

肖庆华介绍,重庆正以数字赋能和“大综合一体化”城市综合治理体制机制创新为双轮驱动,重塑这座超大型城市的运行逻辑。

当暴雨来袭,这套机制如何运转?各部门怎样联动?数字技术又扮演了什么角色?今天,绣绣就带大家探寻这场“零伤亡”背后的治理密码。

“一盘棋”作战

多跨协同实现全域安全联防

以前遭遇暴雨等极端天气,不同区县、部门之间各自为战,但一条路、一条河往往涉及多个辖区,沟通协调慢,容易出问题。

但现在,重庆创新推行“大综合一体化”体制机制,把中心城区当成一个整体来打造,“一盘棋”谋划、“一张图”推进。

九龙坡区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

今年入夏以来,依托全市统一数字化平台搭建的三级治理中心,重庆实现了38个防汛单位和41个区县的预警联动。

8月10日强降雨期间,重庆市水利局通过三级治理中心向有关部门、区县递进式发布预警信息60余期,精准叫应、快速响应,为应对暴雨赢得了宝贵时间。

“一张网”调度

“数字大脑”24小时在线守护

“大综合一体化”城市综合治理体制机制创新,离不开数字技术的强力支撑。

覆盖市、区县、镇街的三级治理中心,就像城市的“超级大脑”,在这场与暴雨的赛跑中,通过智能感知设备和大数据模型,自动监测风险、发出指令、跟踪处理。

市级“城市大脑”作为智慧中枢,统一标准和数据流,实现暴雨中从监测到处置的闭环管理。

区县和镇街则分别担当“实战枢纽”和“敏捷前端”,通过数字应用实现高效协同与快速响应。

重庆市江北区智慧城市运营管理中心。

暴雨期间,各区县中心依托规范数据,实时监控本辖区汛情、调度处置力量,确保了市级预警和策略精准落地。

以8月10日至11日暴雨为例,接到预警后,江北区提前排查易涝点、备足物资并24小时值守;8月11日,江北区大石坝街道网格员发现一处护栏垮塌,从上报到完成抢修仅用不到一小时。

“一批成果”引领

推动AI赋能城市治理应用场景

在重庆“大综合一体化”城市治理新格局中,人工智能正扮演着关键角色,通过数据驱动和智能决策,让城市治理变得更加精准高效。

今年以来,市城市管理局以“揭榜领题”机制为指挥棒,引导11个区县聚焦关键领域,打造出一批AI赋能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新场景。

江津区老城区上空,无人机正飞行在乌云密布的天空巡查地面隐患。郑宇 摄影

比如,江津、北碚、永川区城市管理局共同揭榜“无人机低空综合巡查”,通过无人机AI识别低空巡检,结合人工采集、车载抓拍等地面巡检,构建“空天地”一体化全域感知监测体系。

在8月10日至11日的暴雨期间,江津区就运用这项无人机技术,精准抓住18个适飞时段紧急出动,累计发现各类风险隐患43处,办结率达到100%。

暴雨过后,白云在蓝天上犹如朵朵棉花糖,与城市高楼组成了一幅美丽画卷。齐岚森 摄影

截至目前,全市三级智慧治理中心累计贯通应用346个,其中市级应用170个、区县级应用176个,初步形成了高效协同的数字化治理履职体系。

而这,只是一个开始——目前,市城市管理局正全力推进第二批“AI+城市治理”揭榜领题工作,接下来将深度融合现有智慧应用,打造更强大的系统合力。加快成熟经验向更多区县推广,全面提升调度效能。加速推进AI智能体与跨域场景建设,以“小切口”带动“大场景”……

未来的重庆,必定是一座懂得思考、更懂人心的城市。

我是“渝快小宝”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