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容,我们房屋下面的公路被垮下来的石头堵了,你快来看下吧!”晚上11点,重庆市城口县河鱼乡河鱼社区二网格网格员陈天容接到了网格群众的电话,她立马穿好衣服,赶往垮塌位置。与此同时,陈天容马上电话联系河鱼乡政府值班室,通过“141”基层智治平台上报险情。
10分钟后,乡政府值班人员和平安法治办工作人员来到现场,立即在塌方前后设立起警戒线。经过勘察,垮方规模不大,具备立即处置的条件。
河鱼乡值班人员刘洋介绍,这条路是河鱼乡到城口县城的主干道,近期是旅游旺季,来往游客很多。虽然垮塌事件发生的时间比较晚,但现场仍聚集了10多辆车在等待通行。担心游客在这里耽搁太多时间,刘洋又通过乡里的抢险救援机械台账,联系了最近的推土机前来处置。40分钟后,垮方清理完毕。
图为在重庆市城口县河鱼乡,工作人员在清理公路垮方现场 。新华社发(秦可喜 摄)
位于城口县东部的河鱼乡,辖区面积13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只有2700人,境内山高林密、地形复杂,是典型的高山乡镇。过去,受限于“地广人稀”的地理条件和“空心化”的人口结构,基层治理面临信息传递滞后、应急响应缓慢、民生需求难以及时满足等诸多挑战。
“以前遇到突发事件,全靠人跑腿、嘴传话,效率低、风险大。”河鱼乡党委书记代忠相坦言,传统的治理模式难以满足山区发展的需求。
为破解这一困局,河鱼乡近年来以重庆“141”基层智治体系改革为突破口,将“党建+网格化+数字化”深度融合,将全乡划分为37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专职网格员。
“过去巡山没装备,全靠双腿双眼,心里不踏实。现在不同了!”河鱼乡护林员李云忠摩挲着新的防火背心,指着袖章和水壶,一脸踏实。这份安全感源于河鱼乡将“林长制”融入“141”基层智治体系的实践。
据介绍,河鱼乡林长办依托“141”基层智治体系精准收集需求,为辖区58名护林员配齐装备、购买保险;开展“林长讲堂”技能培训,提升护林员应急处置能力;重点区域新增2个防火物资储备点,配备18件装备,确保“30分钟应急保障圈”起作用;在林间布设摄像头和无人机,构成“数字林长”天眼,对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分析,让指挥调度更科学。
图为坐落在大山间的重庆市城口县河鱼乡。新华社发(李官芮 摄)
数字化治理不仅改变了治理方式,更让村民切实感受到生活的变化。“以前办事要跑十几里山路,现在手机上点一点就能预约服务。”村民陈女士通过“141”基层智治体系平台完成了医保缴费和低保申请,全程“零跑腿”。
河鱼乡建立“数字量化、多维评价”考核体系,通过平台对网格员响应力、执行力等指标实时评分,激发网格员工作热情。同时,推行“积分制”激励村民参与治理,完成垃圾分类、环境整治等可获得相应积分,积分则能兑换生活物资,村民参与率从60%提升至95%。
今年以来,通过网格员收集和群众主动申报,河鱼乡解决各类突发事件和群众诉求420个,平均处置时长较之前缩短18%。从“单线作战”到“协同共治”,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预防”,山区治理的“神经末梢”正在数字化变革下得以重构。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