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陆海新通道正以蓬勃之势,重塑着中国内陆开放新格局。然而,沿线国家陆上贸易文件、流程、法律术语的不统一,使这条重庆与世界的连接通道遭遇“语言壁垒”。
重庆要创新陆上贸易规则,必须先解决这些“语言不通”的问题。近年来,重庆市国际物流口岸服务协会以术语创新为突破口,通过统一跨境公路贸易术语、制定地方标准、推动国际规则对接,助力通道从“物理联通”迈向“规则融通”。

2024中国(重庆)—东盟物流行业合作会议现场。受访者供图
减少“吵架”:
统一术语让贸易“说清听明”
国际贸易规则是全球“通用语言”,尽管有国际商会Incoterms术语,但跨境公路运输、国际铁路联运等陆上贸易场景缺乏专业精准的标准术语,曾导致企业沟通成本高、潜在风险大、纠纷易发。
在此背景下,术语通用显得十分重要。
重庆市国际物流口岸服务协会秘书长蒋啸冰打了个比方,过去用重庆方言谈生意,对方听不懂。现在,重庆通过推动陆海新通道陆上贸易规则创新,补强术语短板,就像给国际贸易的“普通话”里补上了“方言词典”,既让陆上贸易规则能“说清楚”,也让全球产业链能“听明白”。蒋啸冰介绍:“简单来说,统一术语后,中外企业签合同、验货、结算时更顺畅,能促进合作降本增效,降低潜在风险。”
2024年11月,协会在“中国(重庆)—东盟物流行业合作会议”上发布《跨境公路运输领域陆上贸易规则研究成果》,首次发布了5组21个陆海新通道跨境公路贸易创新术语,覆盖车辆选择(T)、线路规划(A)、运作模式(O)、交货地点(B)、货物交接(H)等全链条,简称为“TAOBH”系列,其中“T组”界定了跨境公路贸易的“运输车辆配置规则”。这些规则可广泛应用于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平台、数字陆海新通道建设、陆上国际贸易合同等领域。

协会相关会议现场。受访者供图
树立标杆:
地方标准填补规则空白
在重庆公路物流基地,一批发往越南的电子产品正通过西部陆海新通道跨境公路班车运输。过去,外贸企业需分别与境外客户、货运代理、海关、银行对接不同术语体系,耗时耗力。如今,使用统一术语的《国际道路货物运单》有望让合同签订、货物验放、结算融资“一单搞定”。
蒋啸冰介绍,过去,国际贸易规则主要围绕海运设计,海运提单作为货物所有权凭证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但国际道路货物运单目前还只是运输单据,无法享受“物权凭证”灵活交易兑现的好处,客观上给企业资金周转带来困难。为此,协会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提出了创设陆海新通道跨境公路运输“统一公路提单”的目标。
今年3月,协会牵头的《陆海新通道跨境公路贸易术语》《陆海新通道跨境公路货物运输术语》编制工作启动会暨首次专家研讨会,在市政府口岸物流办召开。这两项标准首次明确了“一箱到底”“车货静态交接”“跨境公路货运提单”等陆上贸易特色术语,为陆海新通道跨境公路贸易及对应的公路运输、多式联运提供了规则衔接基础。
在此之前,协会专家团队历时半年,深入广西凭祥、云南磨憨等边境口岸调研,对比研究《大湄公河次区域便利运输协定》(CBTA)、欧盟跨境公路规则,提出“国际贸易术语+附加术语”的创新模式。例如,在传统国际贸易术语“DDU”(未完税交货)基础上,增加“HUS”(车货静态交接规则),则进一步明确了跨境公路贸易货物交接的细节要求与责任划分。
吸引生意:
规则透明化激活通道经济
规则越清晰,贸易越活跃。
2024年6月,重庆市国际物流口岸服务协会牵头成立全国首个省级海外仓服务联盟,整合12家龙头企业资源,构建覆盖东盟、中亚、北美、欧洲的海外仓网络,牵头开发重庆市地方标准《公共海外仓分类和评定规范》,进一步推动物流成本降低15%以上。
今年6月21日,首趟“东盟快班”回程班列从德国杜伊斯堡出发,经重庆中转至东盟国家,实现中欧班列与陆海新通道无缝衔接;7月10日,重庆发布36个共建陆海新通道项目,总投资超700亿元;7月25日,“千里轻舟”货运班轮启运,重庆同步开通四条试点航线……
此外,协会坚持“规则创新”服务理念,助力巴南区、南川区将陆海新通道建设与区县特色产业融合发展,形成“跨境公路班车+规则创新”“绿色产品+跨境公路贸易”等模式,相关创新成果均入选全市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典型案例汇编。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重庆经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货物运输量达15.46万标箱,货值283.3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和22%。
繁忙的通道背后,是我市以规则创新吸引全球产业链的“磁吸效应”。以重庆市国际物流口岸服务协会为代表牵头制定的系列“内陆版陆上贸易规则”,不仅让企业成本大幅降低物流成本,而且提升了中国在全球贸易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为内陆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庆样本”。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