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全国全市教育大会精神,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落地生根,促进全市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近日,市教委联合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市科技局、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住房城乡建委、市文化旅游委、市卫生健康委、市市场监管局、团市委、市妇联、市科协、市关工委、市消防救援局等15个部门联合印发《重庆市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建设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教联体”是什么?
“教联体”是以中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为目标、以学校为圆心、以区域为主体、以资源为纽带,促进家校社有效协同的一种工作方式。
“教联体”的内涵主旨有哪些?
“教联体”其内涵是整合与学生健康成长、安全管护等育人责任有关的各类主体,包括政府、相关部门、学校、街道社区、家庭、社会资源单位等,明确各自职责任务,建立定期沟通协调机制,有针对性地推动解决学生成长中的突出问题,搭建常态化育人平台和活动载体,为学生参与文化学习、体育锻炼、艺术活动、劳动教育、科学教育、社会实践、课后服务等提供全方位条件保障。
《方案》有哪些具体要点?一起来看看:
《方案》提出“三步走”总体目标:
全市要锚定“西部基础教育排头兵”目标定位,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育人质量提升主线,将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建设纳入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体系和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推动形成政府统筹、部门协作、学校主导、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的协同育人工作格局。总体目标分三步走:
●到2025年,70%区县建立“教联体”,实验区100%建成“教联体”;
●到2026年,各区县全面建立“教联体”;
●到2027年,全市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体系更加完善,教联体全面覆盖惠及中小学生学习和生活场域,形成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方案》明确 “12236”行动指南:
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建设,以“12236”(一个方案、两个关键、两个支撑、三项机制、六大工程)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体系为行动指南,即落实《重庆市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实施方案》为总抓手;紧扣 “教联体”、实验区建设两个关键;强化人才队伍培养、监测评价体系构建两个支撑;健全“部门横向联动,市—区县—学校—镇街、村社区纵向贯通,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共育”的3项常态长效机制;实施“渝育有才”专业能力提升、“渝儿有方”家庭教育、“渝校有力”学校建设、“渝苗有责”育人环境净化、“渝童有爱”困境儿童关爱、“渝社有育”育人资源集成6大工程,共同为孩子们打造健康快乐成长的“大本营”,促进中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方案》指导按照四大环节具体推动:
由各区县教育部门牵头,积极协同有关部门:
●一是广泛调研环节,收集整理学校的需求清单和社会资源清单。
●二是对接匹配环节,将资源与需求进行有效匹配,因地制宜确定“教联体”成员单位和工作机制。
●三是申报审批环节,由中小学(幼儿园)作为实施主体,确定“教联体”建设方案并通报认定。
●四是评估应用环节,对“教联体”建设的成效进行定期评估,共同破解学生成长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方案》要求各部门工作职责:
各区县教育部门要牵头推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将“教联体”建设列入部门重要议事日程,各部门要结合自身优势,在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配置上积极支持“教联体”建设,各相关部门、街镇社区、社会资源单位要积极落实育人责任,与学校建立工作对接机制,明确工作职责、协同方式、责任人和联系方式,围绕学生在校内外学习生活的时间轴和空间场,提供全方位、全过程条件保障。社会各方面要增强投身“教联体”建设的积极性,全社会共同承担起教育责任,为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政策环境、资源环境、人文环境。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