垫江县桂阳街道天宝社区工作人员指导社区群众填写申请救助表
重庆市第一社会福利院,老人进行剪纸活动
沙坪坝凤天路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老人活动场景
渝北区龙山街道养老服务中心,老人进行康复理疗
渝中区解放碑街道大井巷社区居民议事会
今年,重庆市政府出台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民政工作的意见》,这是直辖以来首个以市政府名义系统谋划民政工作的重要文件。
《意见》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重庆民政工作总的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指示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脱贫攻坚、特殊群体、群众关切,到2022年,基本民生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福祉明显增强,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健全、群众自治充满活力,基本社会服务体系更加优化、人民生活更加便利,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民政事业发展格局基本建成,全市民政工作走在西部地区前列,发挥示范作用,努力为全国民政事业改革发展创造更多先进经验。
聚焦脱贫攻坚
坚决完成兜底保障任务
民政兜底保障是脱贫攻坚的最后一道防线。越是到了脱贫攻坚的决胜时期,民政兜底保障的任务越艰巨,兜底保障的责任就越重,越需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兜底保障,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
市民政局提出,当前,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工作要求,进一步完善制度、健全机制、强化措施、加强衔接,坚决兜住贫困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底线。
全市民政系统将精准落实兜底政策,充分考虑贫困家庭的实际情况,完善跨部门收入核对机制,合情合理地核算贫困人口的家庭收入,健全刚性支出扣减办法,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低保保障和特困供养,实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对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要及时给予临时救助。对有重大生活困难的贫困人口,可采取“一事一议”方式适当提高临时救助标准。
同时,密切关注特殊贫困人口,针对老年人、残疾人等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要加强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政策衔接,推进基本生活救助与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住房扶贫等政策协同,解决好兜底保障对象“两不愁三保障”问题,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聚焦特殊群体
切实强化基本民生保障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统筹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健全残疾人帮扶制度”。
市民政局负责人表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重点,保障特殊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是民政工作的重中之重。
全市现有城乡低保对象86.12万人、特困供养人员18.54万人、留守儿童19.63万人、孤儿4000人、流浪乞讨人员2.94万人次、重度残疾人29.45万人,做好基本民生保障工作,面宽量大,任务艰巨。当前,要进一步加强政策统筹,筑牢制度防线,加快建设城乡统筹、制度健全、标准科学、互相衔接、运行有效的基本民生保障体系。同时,抓好低收入困难群众救助,今年已将城乡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580元、440元,城乡差距缩小至1:0.76,未来将逐步实现城乡统筹。抓好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改进特困人员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等服务,到2020年,实现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达到50%。
此外,还要抓好儿童福利工作、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和残疾人福利保障,做他们呼声的代言人、权益的维护人、感情的贴心人。
聚焦群众关切
加强和改善基本社会服务
生老病死皆民生,多数与民政直接相关。民政部门提供的养老、殡葬、婚姻、区划、地名等基本社会服务,都是基本民生公共服务,都是老百姓最急需、最紧迫、最关切的民生需求。市民政局提出,下一步,要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不断增加服务供给、提升服务质量,推进基本社会服务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均等化。
在养老服务方面,我市将加快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力争到2020年,基本实现城市养老服务全覆盖,新增社会办养老机构50家,护理型床位达到30%;到2022年,全市将新增社会办养老机构100家,有效养老床位达到23万张,护理型床位达到50%,失能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达到60%。
在殡葬管理服务方面,争取到2022年全市节地生态安葬率达到50%,推进殡葬移风易俗,规范文明治丧。
在婚姻管理服务方面,实施“家庭和谐计划”,拓展婚姻家庭辅导、抚慰、调解服务,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在区划、地名管理服务方面,逐步构建与主城区都市圈、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一圈两群”区域协调发展相适应的行政区划新格局。
着眼共建共治
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石。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完善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推行网格化管理和服务,发挥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作用,发挥行业协会商会自律功能,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
市民政局负责人介绍,我市将进一步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积极推进城乡社区治理实践创新,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协同作用,使社会治理基层更加稳固。
一是强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加强党对社会工作人才的领导,建设一支拥护党的领导、宣传党的主张、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
二是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实行村(社区)重大事项决策“四议两公开”,深化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三社联动”实践,推广“三事分流”工作方法,增强城乡社区治理服务效能。实施好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依法自治、协助政府、出具证明、负面工作“四张清单”,持续推进村(社区)减负增效。
深化改革创新
全面从严治党
市民政局负责人表示,推进我市民政工作高质量发展,必须把改革创新作为第一动力。
要深化民政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落实民政机构职能职责,构建结构合理、职能清晰、运转顺畅、科学高效的民政工作体系。要深化民政“放管服”改革,加快清理不必要的行政审批事项,逐步向区县下放行政管理事权,向事业单位或社会组织转移事务性工作,市级原则上不再直接审批项目;推进民政业务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技术深度融合,加快智慧民政建设,发展“互联网+民政服务”,推进民政服务“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要完善民政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深化养老服务、殡葬服务、社会救助、社区治理等重点领域改革,全面释放民政事业发展活力。
该负责人介绍,基层民政服务能力强不强、民政干部整体素质高不高,直接关系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要求能否在基层落到实处。下一步将逐步加大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资金投入,确保基层民政部门有机构办事、有钱干事、有人做事、有场所服务。同时,全市各级民政部门要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推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走深走实,强化服务意识,努力为民服务解难题,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
从最困难的群体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着眼,从最具体的工作抓起,这些最新措施将进一步聚合力、强基力、添动力、提能力,促进全市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
赵童 张亚飞 李耀辉 图片由重庆市民政局提供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