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销
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重点领域信息公开>生态保护>环保动态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庆段)首次放流长江鲟

发布时间:2025-10-23 10:47
发布时间:2025-10-23 10:47
字号: [小] [大] 【打印正文】
分享到:

10月22日,江津区米帮沱码头,随着工作人员和市民倒下放流槽,一条条长江鲟摇摆着尾巴,通过滑道滑入长江。当天,2025年“鲟迹长江 渝见自然”长江鲟标记放流暨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宣传活动在此举行,上千尾长江鲟回归大自然的怀抱。

长江鲟重回大自然。记者 左黎韵 摄

本次活动由重庆市林业局、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旨在通过科学开展增殖放流,助力长江鲟野外种群资源恢复。

江津区米帮沱码头地处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整个自然保护区横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四地,是以长江鲟、胭脂鱼等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及水域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

据了解,本次放流共投放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长江鲟1126尾,其中包括亲鱼26尾,较大规格幼鱼100尾以及幼鱼1000尾。“这是保护区重庆段首次放流长江鲟亲鱼。”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说,他们对所有放流个体均采用PIT标记,实现个体身份精准识别,并对所有亲鱼及20尾较大规格幼鱼加装了超声波信标,为后续追踪研究奠定基础。

“能亲手送鱼儿回家,我感觉很有意义。鱼类是生态环境的‘指示标’,它们的种群数量直接反映了水生态的好坏。”50岁的江津市民李崇德说,今年是他第一次参加增殖放流活动,他希望用实际行动守护长江母亲河。

除了放流,当天活动还设置了“寄语长江,鲟跃新程”签名墙打卡、“与水中活化石的时空对话”“智护长江,鱼我同行”知识问答、“指尖‘鲟’宝计划”手工互动等一系列宣传活动,活动形式多样,互动性强,有效提升了参与者对长江鲟的关注度,进一步增强了社会各界对长江生态保护的意识。

近年来,我市加大长江珍稀鱼类保护力度,在中央财政林业草原生态保护恢复资金的支持下,该自然保护区重庆段已布设多处超声波固定接收站,初步构建起覆盖重点水域的监测网络。接下来,保护区还将依托超声波监测系统,系统追踪和研究放流个体的迁徙路径、栖息地选择及环境适应能力,为重建长江鲟自然种群、优化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