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走进万州区龙沙镇周坝果园,园内遍布着一根根管道:这些管道一头连着柑橘基地,一头连着养猪场。从管道中流出的沼液,在养猪场是废料,到柑橘基地就成了果树的养料。
看似不相关的两个产业在沼液管道的连接下,实现了畜禽粪污的变废为宝。
在重庆,“农业垃圾”变为“生态财富”的故事还不少。涪陵一公司将菜皮制成了生物燃料;垫江再生资源回收厂将秸秆加工成草制品……
连日来,记者走进工厂车间、田间地头,找寻资源循环利用的“绿色密码”。
畜禽粪污变有机肥
“别看现在一脸轻松,全镇过去一度因为畜禽粪污的处理伤了神。”万州区龙沙镇副镇长李永平说,过去,龙沙镇的畜禽粪污乱排乱放,不仅居住环境臭烘烘的,也污染了河流,成为环境治理的难点和痛点。
2019年,养殖大户何艳在该镇周坝村开办了一家养猪场。该养猪场占地100多亩,年出栏量2.2万头,虽然效益不错,但每天要产生大量粪污。
当时,像何艳这样的规模养殖户,龙沙镇有26户。一部分养殖户将粪污随意堆放和排放,使得养殖场附近臭气熏天,周边一些村民因此搬离。另一部分养殖户将粪污直接作为肥料还田,不仅污染环境,发酵时产生的热量还会烧苗。
这些粪污成了龙沙镇的“生态包袱”,该如何解决?
龙沙镇有1.2万亩柑橘,作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其不仅美化了库区生态环境,也带来了良好的经济价值。在种植过程中,柑橘需要钾肥、磷肥等营养元素,同时土壤要保持充足的水分。
“养殖场生产的粪污看似是‘生态包袱’,但经过处理产生的沼液,对柑橘等作物来说却是很好的养料。”李永平说。
2023年,该镇在区农业农村委、区生态环境局的支持下,经过专家调研论证后,决定选择部分规模养殖场实施畜禽粪污的资源化利用。

农技人员在查看畜禽粪污处理情况。受访者供图
何艳所在的养殖场作为试点,新建起粪污处理设施,粪污经过干湿分离、发酵处理后成为沼液,并通过管道流入柑橘种植基地,形成“猪—沼—果(粮、菜)”的生态循环农业链。
由于离养殖场近,陈炜的2000多亩柑橘果园,第一个“喝上”了发酵处理后的沼液。他算了笔账,过去一亩果园需增施600多元的化肥农药,现在用上沼液后,每亩果园节约300多元成本,还能有效避免土壤板结问题。土壤“健康”了,如今果子的口感和品相有了明显提升,果子每斤的均价提高了5角钱。
“同时,我们还鼓励何艳将干粪生产成有机肥,打造了另外一条‘猪—粪—肥’循环农业链。”李永平说。
如今,项目实施以来,当地共处理消纳固体粪污10万余吨、液体粪污20万余立方米,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3.5%,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菜皮变成生物燃料
10月21日,走进位于涪陵区的重庆腾元环保公司(下称“腾元公司”),总经理吴朝兵忙得团团转。他一边忙着收菜皮,一边招呼工人将制成的生物燃料装车。
谁能想到,这些生物燃料竟是由没人要的菜皮制成,在吴朝兵的眼里,它们可都是宝贝。
投资到“烂贱”的菜皮上,吴朝兵难道不怕钱打了水漂?
2016年3月的一天,吴朝兵开着车到乡镇转运生活垃圾时,看到很多青菜头的老叶子被丢弃在公路两旁,“以前很多人拿这种叶子做成酸菜,味道安逸得很。”他从涪陵榨菜集团负责环境保护的吕康田那里了解到,工厂加工后剩下的菜皮也是扔掉,并且还要付280元/吨的价格拉去填埋处理。
“菜皮含盐量高,不能直接还田当肥料,处理成本相当高。”吕康田介绍,全区每年要产生8万吨菜皮。
“这么大的量,就没想过变废为宝?”吴朝兵追问。
“高盐度的菜皮仅脱盐就要花巨额成本,投入看不到效益,谁愿意干?”吕康田的一席话,却激起了吴朝兵的兴趣,说要让菜皮实现废物利用。吕康田则欣喜地承诺为其提供试验用的所有原料。
一场关于菜皮回收利用的试验就此展开。
把菜皮拿来当牲畜的饲料、当农作物的肥料……一次次试验都以失败告终。正当吴朝兵焦头烂额时,他从垃圾焚烧中受到启发,何不将菜皮烘干处理制成生物燃料?
一个新问题又摆在眼前——由于加工车间水蒸气大,烘干后的菜叶不一会儿又出现返盐的情况,以至于生物燃料无法充分燃烧。为解决这个问题,吴朝兵和团队经过5年攻坚,尝试了万余次的工艺优化、机器设备改造等,2022年10月,菜皮终于被加工成了生物燃料。
消息很快在涪陵传开,一时间,当地90%以上的榨菜加工企业纷纷来找吴朝兵。
近日,记者走进坐落于涪陵区龙桥街道的腾元公司加工厂,一辆辆载满菜皮的大卡车停靠在厂区院子,等待过秤、卸载。车间里,机器轰隆作响,叉车来回运输,工人一簸箕一簸箕不停地给烘干机喂料。
吴朝兵说,为实现菜皮循环利用,5年来他总共投入了三四百万元。尽管目前企业以200元/吨的价格收取服务费,但要收回成本至少还要四五年。虽然现在不赚钱,吴朝兵依旧打算再投入几十万元,下个月再新增一条生产线,“路子已经蹚出来了,未来肯定能实现盈利。”
秸秆变成草制品
眼下,秋收已结束,而位于垫江县周嘉镇的朱世华再生资源回收厂中,则是另一番繁忙景象。厂房中,一垛垛秸秆堆起了数米高。工人正忙碌地进行堆码、搬运。另一旁机器轰鸣,杂乱无章的秸秆被工人塞进压块机,再次“吐”出来后就成了整齐的一捆,4捆合拢,就成为一张大草垫。

工人正在用抓车搬运秸秆(无人机照片)。特约摄影 龚长浩
“以前没人要,现在成了宝。”回收厂负责人朱世华说,为了再多收点秸秆,跟他合作的“秸秆经纪人”最近又纷纷跑到东北去抢市场了。
曾几何时,秸秆的处理让当地犯了难。
近年来,为了减少秸秆焚烧造成的污染,国家大力提倡秸秆还田,这样可增加土壤肥力。但这样做的前提是要将秸秆粉碎,不然秸秆还田后腐化不完全,对种下一茬作物有影响。甚至,没有腐化的秸秆还会绞农机的轮子,影响以后的机械化作业。

工人在整理秸秆半成品。特约摄影 龚长浩
烧不得,还田效果又不理想,该怎么办?转机出现在2017年。
2017年,垫江要求深入推进秸秆资源化利用,周嘉镇成为首批试点进行探索,希望通过市场化行为,开发秸秆的利用空间,挖掘秸秆的经济价值。
在这期间,朱世华发现了商机。
“当时我在外面开货车,了解到一些市政园林工程需要草绳。我想,这秸秆大家都不要,不如我收进来加工成草绳卖!”朱世华说。
很快,朱世华就在老家周嘉镇建起了秸秆回收厂,从农户手中收购秸秆,加工成草绳销售。
“这几年,在政府的牵头组织下,我们的秸秆产品越来越多。”在回收厂,朱世华指着码得整整齐齐的草垫说,“比如钢厂、制碗厂、酒厂,加工出来的产品需要草垫来垫。如今我们与不少制碗厂、钢厂合作,给他们提供这些垫子。”

工人正在把回收的秸秆统一堆放。特约摄影 龚长浩
目前,周嘉镇共有5个秸秆制品厂,建成秸秆收储点5个,辐射周边4个乡镇,秸秆逐渐成了抢手货,农户每亩地可增收500元左右,不仅解决了秸秆的处理问题,还变废为宝增加了收入。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