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城口县河鱼乡大店村,连片林地下仿野生石斛苗郁郁葱葱,几位农户正弯腰清理杂草。村民指着半坡上的石斛田说:“去年这时候,这片林子还闲着,现在光租金一年就能收3000多元。”
2024年2月,重庆市首张林地经营权证在这里颁发。明确权属后,企业投资建设石斛基地,农户以林地入股,3年后预计每户年增收可达8000元。

城口县河鱼乡大店村曲茎石斛仿野生种植基地。通讯员 李官芮 摄
这张薄薄的证书,是城口盘活闲置资源的缩影。山多、平地少的城口,长期面临资源“沉睡”的困境。近年来,当地通过多种方式“唤醒”闲置资产,让废矿、旧房等重新焕发生机。
在庙坝镇,曾零散分布的坡地被整合打造成巴山药谷。经过两年改造,16个药材观赏与体验节点吸引游客纷至沓来。药谷工作人员介绍,游客增长带动周边农户开起农家乐,户均月增收近3000元。更系统的是“国储林+”模式,通过整合碎片化林地,既提升生态质量,又为林农带来稳定收入。截至目前,该项目每年增加林地流转费用2400万元,带动40万余人次通过流转、务工、分红等方式增收。
闲置建筑也在寻找新用途。咸宜镇将一处闲置敬老院改造成“写生驿站”,拥有350个床位,配备餐厅、评画室等设施。不远处,废弃老粮仓变身美术馆,500平方米的展陈空间兼具展览与商业功能。
作为“中国西南国际写生基地”三大片区之一,咸宜片区于去年9月正式运营,围绕写生主题布局了艺术展馆、观景平台等配套设施。基地负责人张渝说:“学生和游客在这里能实现吃住游购全流程体验。”预计全面建成后,每年可吸引3万人次。
在蓼子乡穴沱村,废弃矿山也变为了养殖基地。今年3月前,这里还是一座废弃矿山,矿坑裸露,土壤贫瘠。如今,矿区已改建为肉牛养殖基地,西门塔尔牛在宽敞的牛圈里踱步,闲置厂房升级为饲料车间。公司建立了“企业+合作社+农户”机制,组织120户农户发展青贮饲料种植。同时,推出肉牛代养模式,带动12户养殖户年均增收8000元,每年还向村集体缴纳4.4万元租金。
修齐镇则通过“强村公司”整合分散资源。今年4月,白果村村委会前的助农直播间里,葛根粉、野党参等特产的销量持续攀升。主播由当地村干部转型而来,团队已孵化5名“村播达人”,创下单场30万元销售额。这源于2024年5月,修齐镇12个村联合成立强村公司,通过摸排梳理出闲置农房8处等资源,绘制资源地图,登记20余家合作主体。公司构建人才双轨体系,组织村干部外出学习,聘请职业经理人和返乡大学生,并成立党支部规范管理。除了直播带货,公司还升级区域品牌“任河供”,承接乡村活动,年均吸引游客超50万人次。
数据显示,2024年,城口县190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实现经营性收入8500万元,向20万余名村民分红1576万元。资源盘活之路仍在延伸,从山林到矿山、旧房,曾经的沉睡资产正悄然转变为乡村振兴的活力源泉。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