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十一场),介绍“十四五”时期重庆医疗保障发展成效。会上,市医保局局长邓莉介绍,全市医保系统坚持改革创新和数智赋能“双轮驱动”,全市医疗保障“十四五”规划16项主要指标全面实现,医疗基金使用管理更加高效、精准、安全,进一步兜住、兜准、兜牢了民生底线。
9月25日,市新闻发布厅,“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十一场,介绍“十四五”时期重庆医疗保障发展成效新闻发布会现场。记者 崔力 摄/视觉重庆
具体来看,医疗保障制度更加成熟定型。我市持续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参保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基金运行总体安全平稳;职工和居民住院费用目录内报销比例稳中有升,分别达到80%和70%左右;职工医保普通门诊报销从无到有,累计报销72亿元;居民医保产前检查费补助、住院顺产分娩定额补助标准分别提高200%和50%;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梯次减负效果明显,累计惠及群众2100万人次。
持续健全生育保险制度,推动职工医保和生育保险合并实施,提升统筹基金共济能力,基金累计支出93亿元;13项辅助生殖类医疗服务项目降价并首次纳入报销,累计惠及1.4万人次。持续深化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实行职工医保参保人全覆盖,待遇享受范围拓宽至重度和中度失能人员,为7.6万名失能人员及其家庭减负近12亿元。总体来看,“十四五”期间,重庆已经建成覆盖3200万人的基本医疗保障网,实现了“医疗照护有兜底、生育疾病可报销、住院门诊有保障、大病小恙共担当”的民生承诺,也得以让医疗保险互惠共济的基本原理与中华民族“和合共生、守望相助”的传统美德交相辉映、赓续绵延。
人民群众获得感更加充实丰盈。我市坚持及时把好药纳入医保报销,药品目录数量从“十三五”末的2709种增加到4339种,过去23500元一盒的格列卫、70万元一支的诺西那生钠注射液等自费药、高价药,通过谈判降价纳入医保报销,普通群众也能负担。坚持提升医保药品可及性,建立谈判药品医院、药店“双通道”保障机制,开展集采药品进“零售药店、民营医疗机构、村卫生室”行动,推进电子处方流转,过去只能在医院报销的药品,现在在药店也能报销。坚持拓宽门诊特殊疾病保障范围,新增强直性脊柱炎、重症肌无力等29种疾病,总数达53种,并取消就医定点限制,过去只能选2家医院看特病,现在可以到全市所有门诊特殊疾病治疗医疗机构就诊。坚持打造生育友好型医保服务,生育津贴实现“申报秒批、直达个账”,“出生即参保”全面推行,过去“津贴迟迟不到账”“孩子生病要垫付”的烦恼,现在都被“一站式”化解,医保成为父母送给初生孩子的第一份见面礼。
推动医药供给侧改革更加有力有效。我市不断深化按病组付费改革,在确保治疗效果的基础上,为每种疾病量身定制标准“打包价”,并不断进行动态调整,推动医疗机构提供质优价宜的诊疗服务,有效遏制“大处方”“大检查”和过度治疗等情况,避免了医疗资源浪费。改革以来,老百姓看病自己负担的费用下降15.6%、每次住院的平均费用下降9.7%、平均住院天数缩短11.3%,医疗机构医保基金实际收益较改革前平均增加13.5%。
不断深化医疗服务价格项目改革,在稳住总体价格水平基本盘的前提下,突出重点优化结构、有升有降,比如在降低大型设备检查价格腾出调价空间后,上调了部分中医类、护理类、诊察类价格,引导医务人员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服务;同时,及时为创新医药技术立项,开通超声聚焦刀等先进技术进院使用“价格通行证”。不断深化药品耗材集采,集采药品耗材分别达到1228个、66种,累计降低群众负担295.5亿元,质优价宜的药品耗材惠及千家万户,比如今年落地的人工耳蜗,平均价格从18.6万元降到5.9万元,让更多听障患者能够以更低成本获得新“声”;同时,强化集采、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谈判等政策辅导,本地药品、耗材集采中标的总量和排名取得历史性突破,地产药品首次入围国家医保创新药谈判目录,更多“重庆造”产品为健康中国贡献重庆力量。
全社会共同维护基金安全的氛围更加浓厚炽烈。我市全面建成覆盖全市的智能监管网络,持续加大飞行检查力度,常态化开展多部门联合专项整治,在持续保持严查严打的高压态势下,被查处的医疗机构平均违规金额较“十四五”之初下降了12%,这也反映出当前恶性欺诈骗保和违规使用医保基金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有效遏制。医药机构严格对照医保部门发布的问题清单和监管规则开展自查自纠,主动退回违规使用医保基金的金额占追回医保基金的比例从2023年的13.4%提高到64.6%。“十四五”期间,累计接到举报线索近千条、发放举报奖励36.8万元,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已初步形成。
邓莉表示,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将持续迭代升级全市医保工作“开源、节流、优支、查打、增智”五大行动,努力让医疗保障成为人民城市的“最温暖底色”。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