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关于市政协六届二次会议第0974号提案的复函
渝文旅函字〔2024〕167号
马卫委员:
你提出的《关于提升博物馆场景下数字技术运用的建议》(第0974号)收悉。经与市委宣传部、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大数据发展局共同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我市博物馆发展基本情况
博物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23年底,我市备案博物馆总数达到134家,其中国有博物馆106家,非国有博物馆28家,每23.98万人拥有1家博物馆,免费开放博物馆达到118家,除遗址类博物馆外,国有博物馆免费开放率100%。2023年,全市博物馆共接待观众3803万人次。
二、“十四五”以来博物馆数字化工作
(一)持续推出文物数字化精品。“十四五”以来,我市依托国家文物保护资金和三峡后续专项补助资金等,推进实施馆藏珍贵文物数字化和博物馆感知能力建设等项目19个,投入7000余万元,完成6600件/套馆藏珍贵文物高清数字采集,持续推出全景数字博物馆、云展览、数字体验、AR知识图谱、数字魔墙、魔屏和互动投影等一大批文物数字化成果,结合实际部分博物馆实现藏品的线上展示、教育及学术研究服务,通过线上线下、动静结合等展示方式,为广大公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2023年,全市博物馆官网浏览量1501.27万人次,新媒体浏览量达到1.81亿人次,新媒关注量992.84万人次,公众对博物馆关注度越来越高。
(二)集中打造云展示平台。为进一步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强化数字化赋能,2022年以来,我市依托中国广电重庆有线网络和华龙网,试点建设“重庆云上博物馆”,集中打造云展示平台,自然博物馆、永川博物馆、三峡移民纪念馆、大渡口区博物馆、长寿区博物馆等8家博物馆先后上云,有效延伸了博物馆公共服务空间,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2023年,“重庆云上博物馆”大小屏全年访问流量1333万次,视频点播总量4679.9万次,成功入选2023年国家广电总局智慧广电应用项目。
(三)建成考古虚拟展示体验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打破展馆场地、空间的限制,建成全国首个将考古科普展示与虚拟体验结合的互动式展览。通过三维扫描将多年的考古成果录入数据,形成数字化信息,运用3D全息投影、全景五面屏、将考古成果转化为数字展览,借助VR、AV、交互体验系统、红外捕捉系统、雷达跟踪感应系统、类型学互动体验系统、古建筑互动体验装置等技术,实现考古工作的数字化模拟,让公众沉浸式体验考古,丰富参与感和趣味性。开放以来,接待3万余人次,团体组织50余组,获得公众的一致好评。
三、关于打造数字文博“样板间”,建立重庆文博数字化推广体系
博物馆是文明传承和教育普及的重要场所,记录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辉煌,滋养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打造数字文博“样板间”,建立重庆文博数字化推广体系,有利于推进我市文物保护利用,拓宽博物馆宣传渠道,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下一步,我委将密切协同市委宣传部、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大数据发展局等部门,以“数字重庆”建设为契机,强化数字赋能,进一步加大对博物馆的宣传力度,用好用活博物馆资源,让广大观众深切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一)继续支持博物馆力所能及地开展个性化的文物数字化服务。将继续支持博物馆结合自身文物特色及运行实际,以世界文化遗产、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馆藏珍贵文物为重点,创新文物数字化展陈方式,推出互动体验项目,采用数字沙盘、虚拟现实等技术,为观众带来沉浸式的参观体验。鼓励有条件的博物馆引入AI技术,打造智能导览服务,为游客提供个性化的游览体验。支持博物馆开发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短视频,拓宽传播途径,全方位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大力发展博物馆云展览、云教育,构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博物馆展览展示体系。
(二)协同打造博物馆数字宣传平台。2023年7月,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的《贯彻落实〈关于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意见〉的具体举措》明确,要推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推进大足石刻建设世界知名研究院,重点推介红岩红色文化、工业遗产等主题品牌,着力提升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遗产国际影响力,推进“云游·大足石刻”数字文旅项目。要实施重庆博物馆国际推广计划和文物全媒体传播计划,市委宣传部将统筹指导市属媒体及各区县融媒体中心,充分运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宣传方式,运用海报、H5、微视频等全媒体传播手段,推出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内容,加强宣传力度。加强中央媒体驻渝机构、市属媒体、区县融媒体中心和博物馆等文化场馆的沟通协作,引导媒体作为博物馆等文化场馆宣传的重要阵地。
(三)全力推进“高品质文化生活”综合场景建设。为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幸福感、获得感,助力文化强市建设,近期,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市委宣传部、市文化旅游委组建专班力量,全力推进“高品质文化生活”综合场景建设。系统将以实现“15分钟品质文化圈”为目标,全场景归集全市1.5万多家大、中、小、微型公共文化设施的基础数据、运行实况和服务信息。观众将通过APP触手可及文化荟萃空间,动动手指就能“一站式”享有“十大场景”的惠民服务,在系统中可查询全市博物馆纪念馆的简介、地理位置、联系电话等基本信息,通过预约方式,前往博物馆、纪念馆体验深层次、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加快推进“巴渝文物”应用平台建设。推进“巴渝文物”应用开发,着力推进文物内容数字化和传播智慧化,形成基于“巴渝文物”应用为技术支撑的共享服务体系。有序推进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馆藏珍贵文物数字化。推进“重庆云上博物馆”迭代升级,通过集中、持续推出全市博物馆文物数字展览,提供个性化数字文化服务。一方面全面归集展示全市博物馆已有的文物数字化成果,一方面对原有平台进行改版、扩容升级,将“重庆云上博物馆”建成我市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平台,通过提供多元化文物数字化产品,构建3D见文物、VR看展、云观文博、社教研学、文创购买等核心场景,促进线上线下融合互动,实现博物馆 “资源云聚、服务云通、数据云连、展示云浸”,推动博物馆公共服务触手可及。
虽然数字技术可以提供更加丰富、生动的文物展览展示方式,但文物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等仍然需要通过实物的展示和近距离观感,才能更好地传达人文信息。其次,由于博物馆的公益属性,博物馆免费开放服务是主流,完全的市场化运营及结构仍需进一步探索,不断完善。我们将与各级各部门、社会各界及博物馆共同努力,通过增加投入、培养人才、深化技术应用和加强品牌推广等措施,逐步推进和优化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为公众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体验,共同推进我市文博事业的繁荣发展。
此复函已经我委冉华章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你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2024年6月5日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