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销
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建议提案办理 > 市政协委员提案答复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关于市政协六届二次会议第0419号提案答复的函

发布时间:2024-07-10 10:28
发布时间:2024-07-10 10:28
字号: [小] [大] 【打印正文】
分享到: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关于市政协六届二次会议第0419号提案答复的函

渝文旅函字〔2024〕179号


綦涛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动重庆非遗与工业设计融合发展的建议》(第0419号提案)收悉,经与市经济信息委、市商务委共同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全市传统工艺类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传承情况

传统工艺类非遗代表性项目已涵盖衣食住行,成为近年来数量增长最快、社会可见度最高、跨领域合作最多、带动就业面最广的项目类别,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18年,《重庆市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印发实施,明确提出建立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加强传统工艺项目传承保护,提高传统工艺项目的整体品质和市场竞争力,探索传统工艺振兴与相关领域协同发展。2022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等10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通知》,提出深化推进中国传统工艺振兴,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采取充实非遗名录体系、提高传承人素质、实施振兴计划、促进应用传播等多种方式推进相关工作,有效激发了传统工艺内生动力,推动了传统工艺类非遗创新发展。截至目前,我市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分别达到53项、59人,其中传统工艺类(含传统技艺、传统美术)项目14项、代表性传承人13人。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达到707项,其中传统工艺类项目367项,占比51.9%。2021年,新增传统工艺类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大足石雕、铜梁龙灯彩扎、奉节木雕、巫溪嫁花4项。2023年,完成传统工艺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3人。全市成功创建国家级传统工艺工作站1个,4家企业入选2023—2025年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名单,8个项目入选中国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公布市级传统工艺振兴目录100项,建成市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87个。

二、近年来我市传统工艺类非遗保护具体工作举措及成效

(一)健全非遗保护工作机制。一是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对标出台《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规范有序开展非遗保护工作;二是制定《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评审办法》《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管理办法》,健全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三级名录体系,严格落实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传承活动评估工作;三是认真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编制《重庆市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印发《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制定以传统手工技艺就业培训为主要内容的市级非遗传承人群研习培训计划,鼓励市、区相关部门积极策划开展非遗培训活动,带动就业创业。四是编制《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四五”规划》《重庆市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持续完善非遗保护传承实践、保护传承能力和保护传承环境等工作机制。

(二)加强传承人才队伍建设。组织西南大学、四川美术学院、重庆文理学院、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等4所院校实施中国非遗传承人研培计划,2016年以来成功举办研培班42期,其中传统工艺类研培班33期,培训学员1200余人,增强了传承人的传承实践能力。市文化旅游委会同市经济信息委、市人力社保局、市农业农村委等部门大力培养工艺美术大师、巴渝工匠、乡村工匠队伍,蜀绣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康宁被评为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6名代表性传承人被评为重庆市“巴渝特级技师”,63名代表性传承人被评为市级乡村工匠和乡村工匠名师,第六届重庆市工艺美术大师评选工作已启动;组织开展传统技艺技能大赛,22名传承人在“巴渝工匠”杯重庆市第三届非遗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奖。各区县依托非遗代表性项目大力开展乡村振兴传统技艺人才培训100余期,培训基层群众超3000人次。

(三)推进传统工艺发展振兴。夏布织造技艺、梁平竹帘制作技艺、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等8个项目入选中国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公布市级传统工艺振兴目录100项。在文化和旅游部支持下,完成北京服装学院驻重庆荣昌国家级传统工艺工作站建站工作,带动了夏布相关产业稳定发展;依托制陶、织绣、木雕、石雕、漆艺、竹编、彩扎等项目建成市级生产保护基地,培育打造荣昌陶器、荣昌夏布、大足石雕、铜梁龙灯彩扎、万州谭木匠等成为知名品牌。联合市人力社保局、市乡村振兴局印发《关于推进非遗工坊建设和遴选认定工作的通知》,市级非遗工坊达到46家。石柱县中益乡夏布非遗工坊、酉阳县酉州苗绣非遗工坊、彭水县苗绣非遗工坊3家工坊入选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公布的2022年“非遗工坊典型案例”。

(四)拓展传统工艺宣传推广。近年来,全市通过举办非遗购物节、非遗暨老字号博览会、重庆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重庆好礼旅游商品设计大赛、成渝双城蜀绣展、漆艺展、金细工艺专题展等活动,以及推荐参加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中国非遗传统技艺大展、长江流域非遗金属工艺主题展等全国大型活动,宣传推介传统工艺类非遗项目1000余项,线上线下展销非遗产品5000余种,销售额超亿元。2022年联合市经济信息委、市人力社保局评选首批传统工艺美术精品48件、优秀作品55件,并在重庆美术馆集中展出;2022年组织夏布、酉州苗绣、彭水苗绣、浩口仡佬族蜡染非遗工坊参加第七届中国非遗博览会;2023年组织石雕、木雕、漆器、刺绣90件非遗作品亮相“新加坡·重庆周”等,其精湛的工艺、创新的设计,深受市民喜爱。近两年,先后有荣昌陶器制作技艺、荣昌夏布织造技艺和铜梁龙灯彩扎等10余个重庆传统工艺类非遗项目在央视《焦点访谈》《走遍中国》《艺览吾“遗”》等栏目播出,重庆非遗之美、匠心之美展现淋漓尽致,引发强烈反响。

三、关于委员建议的落实措施

根据您的建议,结合重庆实际,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加强传统工艺类非遗跨界融合发展。

(一)以创新发展为推手,推动非遗与工业设计融合发展。根据业务工作需要,市文化旅游委将加强与市经济信息委、市商务委等部门合作,共同搭建非遗传承人与工业设计师对接、合作平台,实现跨界合作、融合发展。支持围绕推动非遗文创产业发展等主题,通过市场化方式,举办国际化、专业化展览或会议活动。活动结束后,可根据市商务委每年印发的申报指南自主申报相关政策支持。

(二)以保护传承为目标,持续壮大非遗传承人员队伍。一是深入调研、认真分析、精准施策,完善保障和激励机制,切实解决传统工艺类非遗传承人传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吸引更多优秀学徒学习传统工艺类非遗项目;二是重点从非遗保护工作者、文化工作者、美术教师、艺术院校大学生中择优培养传统工艺类非遗项目传承人,确保其传承人队伍相对稳定,传承人群体整体素养和传承能力逐步提升。三是完善大师带徒激励和评估机制,鼓励和支持更多传统工艺类市级及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收徒传艺,真正实现代际传承有序,并可持续发展。

(三)以培育市场为抓手,促进非遗更好融入现代生活。一是探索建立传统工艺类非遗专项智库,搭建非遗传承人、企业与应用设计专家结对帮扶桥梁,采用“请进来、送出去”方式,对非遗传承人、非遗企业负责人进行能力提升培训,切实帮助他们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活化思路,开展非遗创造创新,将所掌握的非遗技艺更好融入现代生活,实现增收致富。二是鼓励支持非遗项目与名企、名家联手,差异化开发既具有实用功能,又富有独特文化内涵,还符合当下消费者审美标准的非遗文创产品,助力更多传统工艺类非遗回归生活本位,更好体现当代价值。三是结合乡村振兴、城市文化气质提升等专项工作,整合资源,将非遗元素融入城市设计之中,充分展示地域优秀传统文化,与民共享非遗保护成果,留住乡愁、留住记忆,切实提升城市文化品味和传统工艺类非遗可见度和影响力。加大对现有国家级传统工艺工作站、非遗工坊的资金投入,研究制订传统工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措施,带动相关产业可持续发展,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四)以做大做强为导向,着力打造非遗文化产业品牌。一是充分利用A级景区、网红景点等旅游资源,引导传统工艺类非遗入驻,以展示、展演、展销等方式呈现,真正实现旅游为非遗宣传搭台,非遗为旅游发展添彩。二是以实施重大项目为支撑,打造非遗产业集群,做活做强传统工艺类非遗产业,努力提升重庆非遗影响力。三是深挖传统工艺类非遗文化内涵、经典故事等,拍摄“巴渝工匠”“重庆人文”类专题电影、电视剧、微视频等,面向全球广泛宣传推荐独具重庆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类非遗,进一步扮靓重庆非遗品牌,提升重庆非遗和城市知名度。

(五)以科技赋能为引领,加强传统工艺理论与技术研究。鼓励高校、研究机构、企业等设立传统工艺研究基地、重点实验室,切实发挥社会力量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创新应用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为非遗保护提供智力支持。聚焦科技赋能非遗创新发展,推进非遗数字化建设,完善重庆非遗数据库系统和指导开发非遗相关数字应用。

此复函已经我委冉华章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2024年6月7日              

我是“渝快小宝”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